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健康体检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肺部CT检查发现自己患有“肺部结节”。这个医学术语常常让人们感到恐慌,甚至联想到肺癌。很多人在发现肺部结节以后,因缺乏正确认知而陷入焦虑,甚至盲目接受过度治疗;也有一些人因为忽视随访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所以,发现肺结节,大家不禁要问:“我该怎么办呢?”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医学部汪进良教授告诉大家:肺部结节≠肺癌!绝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但科学认识、规范管理至关重要。针对肺部结节的管理应遵循“早期发现、准确评估、动态观察,谨慎决策”的原则,既不要造成过度焦虑和过度治疗,也不要贻误病情导致疾病进展。
什么是肺结节?所谓肺部结节,是指出现在肺组织内的直径≤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通常由影像学检查(如CT)发现。
根据大小可分为:微小结节(<5毫米),绝大多数为良性,需定期随访;小结节(5-10毫米),需结合形态特征判断风险;较大结节(>10毫米),需警惕恶性可能。
根据密度可分为:实性结节,均匀高密度影,边界清晰;磨玻璃结节,均匀半透明影,似磨砂玻璃,不掩盖支气管血管结构;混合性结节,实性与磨玻璃成分共存,恶性风险较高。
肺结节怎么来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与炎症、良性病变、恶性肿瘤、环境与生活习惯。
怎么知道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
研究表明,体检发现的肺结节中,90%以上为良性病变或陈旧性病变,诊断肺部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病变,需要根据CT检查看到的结节的大小、密度、形态等,以及患者的年龄、吸烟史、家族史、疾病史等综合评估。在肺部CT检查的基础上,当难以判断肺部结节性质的时候,有时还会建议间隔几个月再次复查肺部CT动态观察结节变化,或者进一步行PET-CT检查看结节的代谢情况,甚至行穿刺活检或者气管镜活检,根据组织病理进行明确,还可以参考血液肿瘤标记物化验来辅助判断。
发现肺结节都有什么办法进行处理?
首先、发现肺结节以后,不用紧张焦虑,因为绝大多数肺结节均为良性,只需要随访观察即可,即使怀疑恶性的肺结节,也有多种手段和方法,达到治愈性目的。所以,发现肺部结节,到医院找专科的医生,尤其是现在很多医院都有针对肺癌、肺结节的多学科联合门诊,可以给到患者最专业、最准确、最适合的诊疗建议。医生会根据对肺结节的评估结果,并结合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合并疾病、个人意愿等,建议对肺结节进行随访观察或者针对性的处理。
肺部结节患者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当患者知道自己有肺结节以后,常常会出现各种从心理到躯体的不适。常见的心理问题最多见的是焦虑型,常常会想:“我是不是得了肺癌?”“结节会不会突然增大?”“会不会转移?”恨不得过几天就复查一次肺部CT。
除此之外,也有逃避型的,觉得“反正没症状,根本不需要管”。甚至把存在肺结节的事情抛之脑后,完全不管不顾也不复查随访。还有过度治疗型,就想“必须马上切掉”,觉得只有手术才能保证没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都需要科学应对。包括:接受专业指导,请专科医生诊治,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结节的具体风险;建立随访计划,将复查时间标记在日历上,避免遗忘或过度担忧;调整生活方式,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深色蔬菜、坚果等;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增强肺功能;心理支持方面,可以加入患者社群,分享经验,若焦虑严重,可寻求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