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近九成患者被误诊(医说新语)
有这样一群人,经过CT、核磁共振等各类检查,其结果均显示正常,但他们仍然被莫名的疼痛折磨得苦不堪言。事实上,他们是一群纤维肌痛(FM)患者。“临床中这类患者确实很多,并且误诊率近九成。”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日前联合多学科专家共同呼吁,为避免误诊,应加强对纤维肌痛的宣教,提升患者及各相关科室医生对该疾病的认知,并高度重视疾病的识别与诊疗,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介绍,纤维肌痛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全身广泛性疼痛以及明显躯体不适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疲劳、睡眠障碍、晨僵以及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目前认为环境因素包括急性创伤、特殊感染性疾病及患者社会心理因素等,可能是诱发纤维肌痛的危险因素。但纤维肌痛并非子虚乌有。研究证实,纤维肌痛为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疼痛障碍,具有明确的病理机制。
据介绍,该病起病机制隐匿,让患者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疼痛存在,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部分患者就诊时不能准确回忆起疼痛开始的时间。另外,该病的疼痛呈弥散性,一般很难准确定位,部分患者甚至说不清究竟哪里疼痛。但该病危害不可小觑,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有46%的患者因病失业 ,为此负担的医疗资源及成本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当。
樊碧发提醒,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全身多部位慢性疼痛,同时伴有躯体不适、疲劳、睡眠障碍、晨僵以及焦虑抑郁等,经体检或实验室检查无明确器质性疾病的客观证据时,应需高度警惕纤维肌痛的可能并尽早诊治。
纤维肌痛目前在我国仍是一种“鲜为人知”的疾病。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纤维肌痛患者首诊误诊率高达87%。患者常常需要耗费两年以上的时间、平均看4个医生、在多科室检查后才能被确诊,甚至有的患者用了10年的时间才能得以确诊。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翁习生教授建议,相关科室医生在专注本科疾病诊疗的同时,应提高对纤维肌痛的认知、筛查和鉴别意识。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教授梁东风表示,纤维肌痛并不是进行性疾病,其症状可以随着时间延长而减轻,同时由于发病机制明确,通过个体化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目前,针对该病的治疗药物已实现“零”的突破,全新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乐瑞卡纤维肌痛适应症”已在我国获批上市。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和突破,未来纤维肌痛或将不再是我国难治疗的慢性疼痛性疾病。
吴振冬
吴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