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冬寒”如何做好“冬藏”?
日常养生

面对“冬寒”如何做好“冬藏”?

1988

立冬,意味着冬季正式到来,自然界万物凋零。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自然环境的变化,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在四时气候的正常变化中,每一个季节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冬季的气候特点就是“寒”。如果冬天的气温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超出了人体调节能力的范围,就容易导致

日常养生

立冬时节“冬藏”如何“藏”?建议来了

300

立冬,拉开了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大幕,人体阳气也相应开始潜藏于内。“冬藏”如何“藏”?为此,人民网采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许云,解答立冬养生的相关问题。“冬天是闭藏的季节,‘闭’指关住‘阳气’,‘藏’指藏‘精’和藏‘神’。”许云表示,夏天养生提倡经常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立冬后,除必要

日常养生

秋冬手脚冰凉?这些招数一用一个准!

109

一到秋冬季节,许多人会手脚冰凉。中医认为,这与阳虚体质不能温煦身体,或者气机郁滞、阳气不能够顺畅通达四肢末端有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副主任医师刘洋提醒,想要改善手脚冰凉,首先要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腰部、腿部、脚部,此外也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法。泡脚脚上有连接人体脏腑的12条经脉,双脚分布有

日常养生

贴秋膘儿就是吃肉?养肺才是主打!

59

贴秋膘,就是吃肉补一补吗?正好相反,秋季的主打是——养肺,饮食应以清淡、温软为宜,不可盲目进补。肺是中医的五脏之一,肺是最容易受到外邪侵犯的脏器。秋冬季气温下降,天气干燥,最容易伤肺,从而导致感冒、咳嗽、哮喘等发作和加剧,因此秋冬季应注意对肺脏的保养。中医素有“药食同源”的理论,利用食物性味方面的偏

日常养生

一到秋天就手脚冰凉?御寒滋补得这样做

1026

随着深秋来临,天气越来越干燥,很多人都会出现由秋燥引起的过敏症状,身体容易受寒,手脚冰凉。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在御寒和滋补的过程中又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呢?俗话说“春捂秋冻”,天气转凉是否适合“秋冻”?“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但需要因人而异。对于身体强壮的年轻人,秋天外出时,易出汗,不适合

健康新闻

爱出汗就是“虚”?还可能是“湿”和“热”

1664

出汗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热或者大量运动时的人体自然而然会出汗。不过,今天我们聊的出汗是别人微热他出汗,别人小汗他大汗,别人大汗他像水洗的一样,且并不觉得疲劳倦怠,像这种异于常人的出汗状态,一般被认为是身体发“虚”的表现。但其实,这一般并不是“虚”,而是“热”和“湿”。“虚汗”和“盗汗”

日常养生

秋意渐浓孩子易犯困?用好3个方法解秋乏去秋燥

748

最近有家长在群里讨论到,孩子在这段时间老是犯困,刚醒了没多久又开始打瞌睡了,做什么都没精神。有些家长便指出,孩子这是秋乏了。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夏天温度高,孩子休息不好,容易困可以理解,怎么现在早晚天气变凉了,孩子还是犯困呢?还有几天就要开学,孩子这样天天犯困怎

日常养生

湿气缠身?夏天记得给身体做次“除湿”

755

闰中伏带来的“加长版伏天”,桑拿天也容易导致身体内酝生湿气,中医早有“不久处湿地”的说法。今天,中医医生就带大家认识什么是湿气、湿气有何表现、湿气容易导致什么疾病以及湿气重的人如何养生。你真的了解什么是湿气吗?人们经常念叨“我湿气重”,甚至成了口头禅,可是你真的了解什么是湿气吗?在中医理论里,湿气指

日常养生

想安然度夏,这份“养生宝典”请查收!

968

夏至是个浪漫的日子,因为想你的时间最长,梦你的时间最短;夏至又是一个浪漫不起来的日子,最近广东天气热得让人“女朋友跑了都懒得追!”夏至阳气最旺,在中医看来是冬病夏治、养生的最佳时机;夏至又是一个室内室外“冰火两重天”、“冷饮+火锅烤串”,特别容易感冒、闹肚子的时节。那么夏至该如何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

日常养生

夏至时节口渴才喝、只喝白开水,对吗?

665

近年来,健康养生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然而,养生,并不简单,热衷,不等于理解。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养生必顺四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杨巧慧,为网友解答夏至时节相关注意事项。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此时阳气最旺而阴气开始有所生长。暑热或者暑湿容易损伤人体脾胃功能,对于素体虚弱的人

两性健康

秋季夫妻性生活保健须知的事项

1930

夏季的性需求比较旺盛,秋天到来,人们要从盛夏的炎热的天气度过到秋天,根据性生理的变化规律,提出如下性保健方法:1、补充水分秋天气候比较干燥,导致人体排尿减少,尿道得不到正常的冲洗而导致发病率的增高,所以秋季应注意多饮水、多排尿,减少前列腺炎的发病率。2、生津养肺在饮食调理方面,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

健康新闻

当季食补注意啥宜吃辛甘少吃酸

1368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体阳气也随之充盈。本着“人与天地相应”的宗旨,在饮食上应该顺应气候,因时食养。春天气温开始上升,可进食一些有助于阳气升发的食物。以五味而言,辛甘发散为阳,葱、姜、蒜、韭菜、香菜等辛味食物有助阳升发、温中散寒的作用。只是春为少阳之时,只宜助阳,不可过食大温大热之品,如羊肉、花椒、

健康新闻

立春,喝玫瑰枣茶疏肝驱寒

200

2月3日是立春节气,自然界由冬到春,是阳长阴消的过程。《黄帝内经·灵枢》中有一句话叫“春生夏长”,与自然界相适应,人体阳气有向上向外生发的特点,春季养护也宜顺应自然界和人体阴阳变化。春属木,与肝相对应,春季养护以养肝为原则。首先,立春阳气初生,肝脏充盈,肝气旺,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结,容易损伤肝

健康新闻

“搓手法”充盈气血

1485

在冬天,人们经常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搓手。在中医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充盈气血行为。中医学认为,“气血盈,则百病而不生,气血亏虚,百病皆生”。气与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寒为冬季的主气,其致病特点是易损伤人体阳气,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全仰仗一身阳气的温煦推动,阳气受损,则失其正常

日常养生

气温陡降!养生的关键是正确“封藏”

1343

许多人感慨,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霜前冷,雪后寒。”降雪过后,接踵而至的往往是又一轮的降温。气温骤降,也给不少朋友带来了不适,甚至还引发了或加重了部分疾病。因此,冬日养生,防止疾病侵袭至关重要。那么,寒冬时节养护身体有哪些要领呢?记者采访了南京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余波。防寒保暖,

健康新闻

气温陡降养生的关键是正确“封藏”

1981

许多人感慨,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霜前冷,雪后寒。”降雪过后,接踵而至的往往是又一轮的降温。气温骤降,也给不少朋友带来了不适,甚至还引发了或加重了部分疾病。因此,冬日养生,防止疾病侵袭至关重要。那么,寒冬时节养护身体有哪些要领呢?记者采访了南京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余波。通讯员 张

日常养生

冬季养生肾为先 8个小动作护肾又强身

428

编者按:《黄帝内经》载:“肾脏为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既藏先天之精,亦藏后天之精,具有藏精和主管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功能,与自然界冬季相应。冬季自然界阳气内藏,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最利于人体阳气与肾精的闭藏。同时冬季户外寒冷,人们少动而多食,人体吸收功能强盛、合成代谢旺盛,可以很好地涵养阳气、培补精气,

日常养生

早睡晚起、不妄补 养生10条为健康加油

1539

冬天是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是一年的结束,亦是下一年的开始,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做好冬季养生对来年的健康至关重要。冬季养生要点看过来!冬季养生 早睡晚起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四时变化,合理安排起居休息。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洪昭光指出,当太阳升起时,人体生物钟

健康新闻

灸“倒三角”固阳

1834

中医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秋季呈阳收阴长之势,人体的阳气也应深深蛰伏起来。另外,由于最近气温下降,平时有胃病或者脾胃虚弱的人,很容易感到不适。此时可以寻找身体自带的黄金“倒三角”固藏阳气,和胃助运。“倒三角”由关元(脐中下3寸),神阙(肚脐),天枢穴(肚脐旁开2寸)组成。艾灸关元可以促进肠的蠕动和

日常养生

立冬后想养生提议增加睡眠质量

1584

立冬节气已过,此时正是人体修复、养生的好时节。古人云:秋收冬藏。这个时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渐渐变得缓慢,我们应顺应自然规律,多注意收敛、收藏。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冬季要“藏精气而不外泄”。那么在生活中,立冬后怎样养生呢?养生重在养“藏”其实,跟很多动植物会在冬季休眠、冬眠的道理一样,人们也要

日常养生

秋冬季手脚冰冷 盲目跟风温补很有可能会得不偿失

1409

天气逐渐转凉,很多人都会手脚冰凉,即使喝热水、多穿衣服,也依然暖不起来。这在女性、老人和体弱者中更为常见。人们大多认为手脚冰凉是“寒”造成的,于是选择吃牛羊肉、辣椒、生姜、桂圆等辛热之品来温补。有些人吃完会感到身体热乎乎的,手脚也不那么凉了,有些人却可能适得其反。中医认为,手脚冰凉属“肢厥”范畴。《

日常养生

秋高气爽 扶正健康养生正当时

427

早睡早起顺应阳气舒长秋季之后,大自然的阳气渐渐转向收敛,直至冬季的封藏,故相对于夏季,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要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同时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洗冷水浴;或练五禽戏,打

健康新闻

秋季养生,“收”好四处

406

受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 戴幸平秋天天气转凉,自然界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相应地,人体脏腑也随自然变化——阳气内收,此时不应让身体有太多消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戴幸平说,秋季养生重在一个“收”字。饮食:收敛肺气。饮食宜“收”是指少吃辛辣发散之品,如辣

日常养生

秋分已至!凉燥易伤人 防寒保暖温和拒秋冻

475

9月22日是今年的秋分时节,秋分过后,自然界的阴气开始旺盛,天气开始变冷,同时降雨量逐渐减少,天气干燥。随着自然界的变化,外界致病的主要因素也开始由入秋时的温燥邪气转变为凉燥。所以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醇賸义》中说“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那么,我们在秋分时节该如何养生?听听北京中医药大

日常养生

秋行夏令 秋季养肺留意“温、润、静”

1436

入秋之后,天气依然很热,许多人仍保持着暑天吹空调、吃冷饮的生活饮食习惯,即所谓的“秋行夏令”。气温虽然不变,但节气已转换,秋风起,早晚温差逐渐加大,天地阳气渐收,稍不注意就会受到外邪的攻击。中医认为:“肺为清虚之体而居高位,为五脏六腑之盖,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感六淫之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多先犯肺,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