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协和医院社会工作部供图
">图为韵韵和她的小风车。
北京协和医院社会工作部供图
在现代医学的征程中,医学人文的光芒愈发耀眼。而医学人文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北京协和医院正以“医艺融合”的创新实践,推进“童趣1+1”艺术疗愈项目,通过绘画、音乐、手工等艺术形式,为孩子们搭建起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在这里,艺术成为疗愈心灵的温柔力量,病房成为孩子们的心灵港湾。
有个叫韵韵(化名)的4岁小女孩。在住院期间,她给人的印象是极度内向,不仅拒绝与医护人员交流,甚至表达自身感受时,都只敢小声告诉妈妈,由妈妈将她的想法转述给医护团队。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很难准确了解韵韵的需要和情绪变化。
后来,在艺术疗愈项目活动中,当医务社工将彩纸和竹签递到她手中时,那双原本躲闪的眼睛突然闪出一丝丝欣喜。她制作了一架风车。随着风车在指尖转动,这个沉默的小天使用独特的“风车语言”开启了心扉——转动风叶代表“是”,静止则代表“否”。这个充满童稚的互动设计,让旋转的彩纸风车成为医患对话的特殊媒介。
韵韵的情况不是个案。在医疗环境中,特别是在儿童领域,医护人员与小患者之间的沟通往往面临巨大的挑战。再加上医院的儿科病房,空间往往比较狭小,不仅限制了患儿的身体活动,更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一度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途径。长期住院和身体不适带来的隔离感,让孩子们愈发沉默寡言,仿佛将自己封闭在孤独的小世界里,真实情感被深深隐藏。
研究显示,艺术疗愈不仅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为此,我们启动了“童趣1+1”艺术疗愈项目。每周三下午两点半的艺术课堂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至今,我们已经举办了16场活动。
我们在活动前后对孩子们的情绪状态进行了量化评估。结果令人欣喜,参与艺术课堂活动后,孩子们的心情指数平均提高了40%。这一量化数据有力地证实了艺术疗愈的显著效果,为我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反馈。此外,调查结果显示,课程满意度接近100%,充分表明孩子们对艺术课堂活动的喜爱与期盼。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紧闭的心门逐渐被打开。他们开始倾诉内心的想法,纯真的天性得以释放。在课堂上,大家摒弃了医护人员与患儿之间传统的严肃称呼,取而代之的是亲切俏皮的昵称,身份界限也悄然模糊。
“我叫‘橙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甜甜的快乐!”“我是‘酸菜鱼’,是不是感觉我很有个性?”“我叫‘彤彤’,愿我们每天都过得红红火火、开开心心!”一声声可爱的昵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为艺术课堂营造了欢乐温馨的氛围。孩子们的脸上重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眼中的恐惧与抗拒被好奇和期待所取代。他们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创作思路,讲述着心中的奇妙故事。这一项目不仅为患儿带来了心灵慰藉,更彰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责任。它让我们看到,在病痛面前,爱与艺术的力量可以跨越障碍,带来希望与温暖。未来,我们将继续监测和评估这些活动的效果,确保我们的服务能够真正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温度的支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医学与人文艺术深度结合,着重强调医疗服务在关注患者生理健康的同时,更需重视其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家对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愈发重视,鼓励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
目前,北京协和医院的艺术疗愈实践正从儿科病房向其他科室进行拓展,覆盖到风湿免疫病房、老年病房、血液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医院社会工作部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病种患者的特点,精心设计特色艺术疗愈方案。当手工扭扭棒为风湿免疫科患者的治疗增添色彩,当音乐疗愈助力老年病房的认知训练,医学人文关怀正在更多医疗场域中传递。这种从个体到群体的疗愈探索,不仅印证了艺术在医疗领域的重要价值,更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未来医疗服务的温度与无限可能。
(作者分别为北京协和医院社会工作部主任、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