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宋代文学家谢逸的《点绛唇》描绘了秋分时节高远空灵的神韵。秋分一般在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交节,今年为23日。民间惯以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止,共90天,秋分恰好居中平分秋季。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俗谚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此后,白天逐渐变短,黑夜越来越长,昼夜温差加大,平均气温也逐渐降低。
人们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分是万物成熟的时节,有不少与丰收、收获相关的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便设在每年的秋分。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推动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彰显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此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主题鲜明、地方特色浓郁的庆祝活动。今年农民丰收节全国主会场活动设在四川成都,主题为“庆丰收迎盛会”,将举办群众庆祝丰收联欢活动、农民技能大赛活动和天府农耕文明主题展等。
“二分二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时间点,自古深受重视。早在周代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周人依据日月运行的时间举行“朝日夕月”的祭礼,于春分日早上在东门外祭日神,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神。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朝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仪式。如今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月坛,原名夕月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正是明清两代皇帝秋分之夜祭月以及天上诸星宿神祇的场所。
秋分时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人体也需要适时调整,在饮食上多补充一些温润的食物。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客家人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所谓“秋菜”,是一种野苋菜,当地称之为秋碧蒿。逢到秋分,乡人们便前往田间采摘这种绿色细根、巴掌大小的野菜。采回来后,通常拿它和鱼片一起“滚烫”,做成“秋汤”。野苋菜有“长寿菜”之称,所含蛋白质、胡萝卜素、钙等营养物质易为人体吸收,有利于强身健体。当地有顺口溜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说到娱乐活动,秋分前后正是观秋潮的好日子。汪洋之滨,潮起潮落本是寻常景致,但有一处潮水引得世人争睹,也让北宋大诗人苏轼留下了“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名句,这便是著名的天下奇观钱江潮。钱江潮的壮观令人惊叹,东晋顾恺之曾作《观涛赋》,其中有“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的描述。唐代白居易曾于“郡亭枕上看潮头”,日后回忆这一胜景,不禁感叹“何日更重游”。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