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暖字当先
大雪飘飘的严冬,为了追求苗条,很多人穿着薄丝袜、单裤、露着脚踝……“美丽冻人”。12月22日就是冬至了,作为养生学上的重要节气,中医认为此时节饮食起居都要以“暖”为先,千万不能冻着。《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阳气就相当于天上的太阳,大自然若失去太阳的温暖,
大雪飘飘的严冬,为了追求苗条,很多人穿着薄丝袜、单裤、露着脚踝……“美丽冻人”。12月22日就是冬至了,作为养生学上的重要节气,中医认为此时节饮食起居都要以“暖”为先,千万不能冻着。《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阳气就相当于天上的太阳,大自然若失去太阳的温暖,
即将进入大雪节气,民间素有“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之说,即“寒头暖足”。今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刘未艾提醒市民,“寒头暖足”可预防感冒畅达阳气。据刘未艾介绍,寒头,是指让头部尽量适应自然温度的变化,不要稍微降温就马上戴帽子、裹围巾,当然,体弱
冬季寒冷的环境往往造成女性情绪低落、贫血、肠道蠕动功能下降、失眠、头痛、皮肤粗糙、手脚冰凉等问题,因此,西安市中医医院中医妇科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医师李俊玲提醒,女性应特别注重冬季的养生保健。女性冬季进补有禁忌,补错了反而会伤身李俊玲表示,中医是讲究辨证的,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有的人适合用枸杞,有人适合
(原标题:晨起空腹一杯水养生吗?听听专家的说法) 近年来,空腹一杯水,已经成了很多公众号的鼓吹的养生大法,晨起空腹一杯水,真的每个人都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一样,“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因此从立冬开始,就要进入“收藏”阶段,以达到与自然和谐的状态。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中医科主任李歆专门带来立冬养生攻略,教大家在这个时节“收藏”。【饮
(原标题:山寒水冷?温补养精?冬季时节学会“收藏”)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中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中医认为,水是百药之王,健康养生应从正确喝水开始。但生活中,很多人却喝错了水,比较典型的是,不少人早晨起床后有喝杯凉白开的习惯,这样做对身体非常不好。水是机体构成不可缺少的成分,可促进营养消化、吸收与代谢,并维持体温恒定,保持肢体关节和五脏六腑的湿润,使机体有效运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 曹 洋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体阴阳相互协调,则精气充足,精力充沛,若阴阳任何一方偏盛偏衰,就会导致疾病发生。中医认为,在阴阳协调平衡的关系中,阳气更为重要一些,发挥着主导作用。只有阳气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对养生而言,这句话同样适用。秋季的三个月中,阳气渐退,阴气渐长,自然界万物因成熟而平和收敛。此时,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逐渐变慢,故养生宜收不宜散,否则容易伤及阳气、累及肺脏,无法为冬藏提供富足的身体能量。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孙其伟说,“秋收”包括收津液、收热
秋分后可适当多食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昼夜均,寒暑平,一场雨,一朝寒。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预示着秋季即将终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刘涓提醒,秋分是养生调理的重要节气,此时气候变冷,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做好日常养生
夏秋之交,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不时有秋雨降临。由于季节交替、温度变化,初秋养生尤其要注意以下4点。少辛增酸。燥为秋季主气,中医认为,肺喜润恶燥,燥气易伤肺,此时人们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喉干涩、咳嗽多等问题。建议平时饮食应“少辛增酸”,酸味能收敛肺气、辛味则发散泻肺。可多服用一些有滋阴润燥功
9月23日是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已经凉爽,降水增多,正如谚语所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意味着真正进入秋季,这时昼夜等长,人们养生中也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自然规律,并防好“四邪”。防燥。秋分后,天气依然干燥,但由于气温逐渐下降,寒
9月23日就是秋分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已经凉爽,降水增多,正如谚语所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意味着真正进入秋季,这时昼夜等长,人们养生中也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自然规律,并防好“四邪”。防燥。秋分后,天气依然干燥,但由于气温逐渐下降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年分四季,一天也是一年的浓缩,凌晨3点到上午9点为日春,9点到15点为日夏,15点到21点为日秋,21点到凌晨3点为日冬。日春时,阳气从肝出生,就像春天播种下庄稼的种子;日夏时,阳气在心里长,庄稼在阳光的照射下茁壮成长;日秋时,阳气渐渐的往肺里收,庄稼成熟了,要秋收割麦子;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杨志敏“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这是民间秋季气候预测的一句俗语,意思是立秋过后的几天,如果有雨的话,暑气退散快,气候会相对凉爽;无雨的话,秋老虎的燥热比较明显,需要多注意滋阴润燥。在此,推荐一个养胃生津、收敛阳气、滋阴润燥的方子:取干银耳半朵、洛神花干5朵
受访专家:河南省中医院肺病科副主任 赵润扬古语有“背者,胸中之府”的说法,背部的养生保健历来都被医家们重视,中医按摩、拔罐、刮痧、捏脊、督脉灸等许多治疗方法都是在背部进行的。可以说,注重养背护背,可祛病延年。河南省中医院肺病科副主任赵润扬介绍,背为阳,腹为阴,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都是人体的阳经,脊柱更
午时指11~13时之间的时段,午有“阴气逆阳、冒地而出”之意,古代也有“午时阴生”的说法。自然界,午时阳气由盛至极、阴气初生渐侵,正是天地阴阳气交汇之时,也是养生的重要时刻。人体内,午时正值心经当令,此时心脏功能最活跃。中医认为,心脏有两大功能:一是藏神明。心脏统管全身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气充
主要功效:消暑祛湿健脾。推荐理由:湿热显著的季节正是一年固阳气的好时候。材料:冬瓜300g,莲子15g,炒薏仁15g,淮山药15g,眉豆 20g,陈皮 1小瓣,水鸭半只,瘦肉100g,老姜适量(3-4人份)。烹调方法:老鸭洗净去内脏,焯水;瘦肉洗净切大块焯水;莲子、炒薏仁、淮山药、眉豆稍冲洗;老姜切
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是秋季6个节气中的第1个,在每年公历8月7日前后,太阳黄经135°,斗指申位(西南方向)。立也,始也,立秋标志着从这一天开始,将进入秋天,所以叫立秋。从立秋开始,早晚虽然开始有凉意,但中午依然很热。所以立秋后依然要注意避热纳凉,早睡早起。《管子》中记载:&ld
(原标题:养生十二时辰) 午时,睡好子午觉11点到下午1点,心经当令。《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五脏之首
大暑要预防哪些疾病发生?大暑如何祛湿解暑?众所周知,大暑节气虽然气温比较高,但是多雨水,这样的天气我们要做好祛湿解暑工作,避免湿气太重或者中暑引起我们身体不适,只有做好祛湿解暑工作,才可以预防一些疾病发生,那么大暑要预防哪些疾病发生?大暑对大家来说是比较熟悉的,这是夏季的一个重要节气,这时候由于温度
(原标题:伏天来了 看中医谈养生) 今年的三伏天比一般年份多了10天,高温、湿热的“超长待机”最难熬的40天来了。虽然今年全国大部分地
食疗汤方有助减少慢性咳喘病急性发作次数。一到冬天,一些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哮喘患者容易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科主任中医师刘琼说,上面这几种呼吸道疾病可归入中医的慢性咳喘病,由于好发于冬季或受凉后易加重,中医也将之归入“冬病”之列。而“冬病夏治”是中医的治疗特色,是指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 张 琼 □住院医师 张 洁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疗法,更是智慧结晶。《黄帝内经》记载:“春夏养阳”“长夏胜冬”,指出在夏季培补人体的阳气,到冬季就能阻遏风寒邪气侵袭。夏季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为旺盛,适宜冬病夏治。今年入伏从7月12日开始,很多人纷纷选择贴三伏贴来防病
接踵而来。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但专家指出,事实正好相反,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许多人在三伏天常做的洗冷水澡、趟凉水、吹空调、喝冷饮、吃凉菜、吃冰镇水果等,都是导致寒气入体的根源。特别要注意的是,小孩子过食冷饮,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易出现鼻炎、咽炎等呼吸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