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寒水冷?温补养精?冬季时节学会“收藏”
(原标题:山寒水冷?温补养精?冬季时节学会“收藏”)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中
(原标题:山寒水冷?温补养精?冬季时节学会“收藏”)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中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中医认为,水是百药之王,健康养生应从正确喝水开始。但生活中,很多人却喝错了水,比较典型的是,不少人早晨起床后有喝杯凉白开的习惯,这样做对身体非常不好。水是机体构成不可缺少的成分,可促进营养消化、吸收与代谢,并维持体温恒定,保持肢体关节和五脏六腑的湿润,使机体有效运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 曹 洋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体阴阳相互协调,则精气充足,精力充沛,若阴阳任何一方偏盛偏衰,就会导致疾病发生。中医认为,在阴阳协调平衡的关系中,阳气更为重要一些,发挥着主导作用。只有阳气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对养生而言,这句话同样适用。秋季的三个月中,阳气渐退,阴气渐长,自然界万物因成熟而平和收敛。此时,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逐渐变慢,故养生宜收不宜散,否则容易伤及阳气、累及肺脏,无法为冬藏提供富足的身体能量。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孙其伟说,“秋收”包括收津液、收热
秋分后可适当多食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昼夜均,寒暑平,一场雨,一朝寒。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预示着秋季即将终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刘涓提醒,秋分是养生调理的重要节气,此时气候变冷,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做好日常养生
夏秋之交,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不时有秋雨降临。由于季节交替、温度变化,初秋养生尤其要注意以下4点。少辛增酸。燥为秋季主气,中医认为,肺喜润恶燥,燥气易伤肺,此时人们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喉干涩、咳嗽多等问题。建议平时饮食应“少辛增酸”,酸味能收敛肺气、辛味则发散泻肺。可多服用一些有滋阴润燥功
9月23日是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已经凉爽,降水增多,正如谚语所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意味着真正进入秋季,这时昼夜等长,人们养生中也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自然规律,并防好“四邪”。防燥。秋分后,天气依然干燥,但由于气温逐渐下降,寒
9月23日就是秋分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已经凉爽,降水增多,正如谚语所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意味着真正进入秋季,这时昼夜等长,人们养生中也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自然规律,并防好“四邪”。防燥。秋分后,天气依然干燥,但由于气温逐渐下降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年分四季,一天也是一年的浓缩,凌晨3点到上午9点为日春,9点到15点为日夏,15点到21点为日秋,21点到凌晨3点为日冬。日春时,阳气从肝出生,就像春天播种下庄稼的种子;日夏时,阳气在心里长,庄稼在阳光的照射下茁壮成长;日秋时,阳气渐渐的往肺里收,庄稼成熟了,要秋收割麦子;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杨志敏“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这是民间秋季气候预测的一句俗语,意思是立秋过后的几天,如果有雨的话,暑气退散快,气候会相对凉爽;无雨的话,秋老虎的燥热比较明显,需要多注意滋阴润燥。在此,推荐一个养胃生津、收敛阳气、滋阴润燥的方子:取干银耳半朵、洛神花干5朵
受访专家:河南省中医院肺病科副主任 赵润扬古语有“背者,胸中之府”的说法,背部的养生保健历来都被医家们重视,中医按摩、拔罐、刮痧、捏脊、督脉灸等许多治疗方法都是在背部进行的。可以说,注重养背护背,可祛病延年。河南省中医院肺病科副主任赵润扬介绍,背为阳,腹为阴,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都是人体的阳经,脊柱更
午时指11~13时之间的时段,午有“阴气逆阳、冒地而出”之意,古代也有“午时阴生”的说法。自然界,午时阳气由盛至极、阴气初生渐侵,正是天地阴阳气交汇之时,也是养生的重要时刻。人体内,午时正值心经当令,此时心脏功能最活跃。中医认为,心脏有两大功能:一是藏神明。心脏统管全身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气充
主要功效:消暑祛湿健脾。推荐理由:湿热显著的季节正是一年固阳气的好时候。材料:冬瓜300g,莲子15g,炒薏仁15g,淮山药15g,眉豆 20g,陈皮 1小瓣,水鸭半只,瘦肉100g,老姜适量(3-4人份)。烹调方法:老鸭洗净去内脏,焯水;瘦肉洗净切大块焯水;莲子、炒薏仁、淮山药、眉豆稍冲洗;老姜切
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是秋季6个节气中的第1个,在每年公历8月7日前后,太阳黄经135°,斗指申位(西南方向)。立也,始也,立秋标志着从这一天开始,将进入秋天,所以叫立秋。从立秋开始,早晚虽然开始有凉意,但中午依然很热。所以立秋后依然要注意避热纳凉,早睡早起。《管子》中记载:&ld
(原标题:养生十二时辰) 午时,睡好子午觉11点到下午1点,心经当令。《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五脏之首
大暑要预防哪些疾病发生?大暑如何祛湿解暑?众所周知,大暑节气虽然气温比较高,但是多雨水,这样的天气我们要做好祛湿解暑工作,避免湿气太重或者中暑引起我们身体不适,只有做好祛湿解暑工作,才可以预防一些疾病发生,那么大暑要预防哪些疾病发生?大暑对大家来说是比较熟悉的,这是夏季的一个重要节气,这时候由于温度
(原标题:伏天来了 看中医谈养生) 今年的三伏天比一般年份多了10天,高温、湿热的“超长待机”最难熬的40天来了。虽然今年全国大部分地
食疗汤方有助减少慢性咳喘病急性发作次数。一到冬天,一些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哮喘患者容易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科主任中医师刘琼说,上面这几种呼吸道疾病可归入中医的慢性咳喘病,由于好发于冬季或受凉后易加重,中医也将之归入“冬病”之列。而“冬病夏治”是中医的治疗特色,是指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 张 琼 □住院医师 张 洁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疗法,更是智慧结晶。《黄帝内经》记载:“春夏养阳”“长夏胜冬”,指出在夏季培补人体的阳气,到冬季就能阻遏风寒邪气侵袭。夏季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为旺盛,适宜冬病夏治。今年入伏从7月12日开始,很多人纷纷选择贴三伏贴来防病
接踵而来。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但专家指出,事实正好相反,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许多人在三伏天常做的洗冷水澡、趟凉水、吹空调、喝冷饮、吃凉菜、吃冰镇水果等,都是导致寒气入体的根源。特别要注意的是,小孩子过食冷饮,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易出现鼻炎、咽炎等呼吸疾
进入酷暑时节,正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间,也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人在夏季如何养生,生活起居及用药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夏季养生,顺应自然,重在养阳。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之主。心功能的正常发挥要依赖于心之阳气的温煦和推动,使血液在血管内运行,为人体脏腑器官提供充分的氧气和营养。
炎炎夏日,你是不是恨不得每天都躲在空调房里不出门?其实,在合适的时段,适当到户外活动、晒晒太阳,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养生保健方法。不妨来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廖慧丽长长知识。晒太阳有助防病“夏天阳光充足,多晒太阳,晒好太阳,可以防病治病。”廖慧丽指出,晒太阳是一种非常好的保健
难熬的高温天气,如何降暑?防中暑:自制防暑茶1.乌梅茶。将乌梅和甘草按5:1比例(也可根据个人口味适当调节)放入锅中,加水煮10分钟,取汤汁冲泡绿茶即可,有敛肺、生津等功效,还可用于肺虚久咳、虚热消渴。2.枸杞防暑茶。将枸杞10克、薄荷3克、五味子12克、菊花6克放进茶杯里,冲入沸水加盖闷泡10分钟
农历小满节气到来后,大部分地区气温不断升高,人体因出汗多而导致阳气受损、湿气增加,加之空调降温导致室内室外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导致很多人出现心烦、急躁、易激惹等症状。明代著名养生学家高濂在其所著的《遵生八笺》中记载了“小满四月坐功”,对于化解小满节气时出现的心烦很有好处。每日凌晨3时~7时,正坐,一手
学会晒太阳,你赚到了! 文/ 羊城晚报记者 陈映平 最近雨水多,太阳难得露下脸,除了马上洗晒换季的衣服,也记得让你自己晒晒太阳。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肿瘤专科副主任医师林举择介绍,春夏养阳,现在正是养阳气的好时节,户外多晒太阳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 什么时候晒太阳?早晨太阳初升之时(8: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