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炎症失控原因被揭示
记者从清华大学药学院获悉,该院丁胜团队近日首次揭示限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的关键机制,并成功从2400多种化合物中筛选出能够精准修复该机制的化学小分子。在动物实验中,这种新型CDK2抑制剂使患病小鼠的脑部炎症消退,社交和记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这一发现为学界深入理解细胞周期蛋白调控非分裂细胞功能提供了新
记者从清华大学药学院获悉,该院丁胜团队近日首次揭示限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的关键机制,并成功从2400多种化合物中筛选出能够精准修复该机制的化学小分子。在动物实验中,这种新型CDK2抑制剂使患病小鼠的脑部炎症消退,社交和记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这一发现为学界深入理解细胞周期蛋白调控非分裂细胞功能提供了新
当身体发出“渴了”“饿了”的信号,大脑如何将这些需求转化为行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智能研究所、雷根斯堡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最新研究发现,在大脑情感中心的杏仁核,藏着一群专门指挥饮食行为的神经元“指挥官”。团队在小鼠实验中发现,杏仁核中央区域存在两类特殊神经元
科技日报北京2月5日电 (记者张佳欣)为什么人们吃饭时会突然觉得饱了?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团队在小鼠的大脑中找到了答案:一种特殊的神经元担任“饱腹指挥官”,负责发出“停止进食”的指令。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杂志上。新发现的神经元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们能够整合多种信息,比如食物进入口中的感觉
多年来,教科书和皮肤科医生一直告诉人们,晒伤主要与DNA损伤有关。然而,发表在《分子细胞》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实际上,是RNA损伤引发了晒伤时的急性炎症反应。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重点关注了一种名为ZAKα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作为细胞应激传感器,能够检测紫外线辐射对信
科技日报讯 (记者符晓波)记者1月5日从厦门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圣彩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同期发表两篇研究论文。研究团队经过代谢组学鉴定和筛选,找到“卡路里限制”产生健康益处的关键分子——石胆酸,并揭示其发挥抗衰和延寿作用的分子机制。此前大量围绕模式动物和人体
想象一下,有一款新型疫苗,接种时不需要用针扎进肌肉注射,只需在皮肤上涂抹一种乳膏,使用起来毫无痛感,不会引起发热、肿胀、发红或手臂疼痛。人们无需排队等待接种,而且其价格低廉。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得益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对存在于人体皮肤上一种常见细菌的改进,这一愿景有望成为现实。研究
科技日报讯 (洪恒飞 记者江耘)12月15日,记者从良渚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研究员张进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宋默识研究组合作,首次报道靶向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疗法在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组织损伤和纤维化中的应用潜力。相关论文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循环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缺血性心脏
“轻断食”是近来流行的一种减肥方法。西湖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长期“轻断食”,或许意味着要在保身材还是保头发之间作出抉择。“轻断食”会诱发激活的毛囊干细胞凋亡,从而抑制毛囊再生和毛发生长。14日,这项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轻断食”又称间歇性禁食。论文通讯作者、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
科技日报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医学》杂志3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对一个被称为外侧下丘脑的区域进行深部脑刺激,能改善经受过脊髓损伤的人类和啮齿动物的行走能力并促进其康复。这些发现凸显出未来针对特定脑区使用深部脑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潜力。脊髓损伤会破坏大脑和脊髓之间的交流通道,常导致瘫痪或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乌普萨拉大学科学家合作研制出一种新型精准抗体药物。这种抗体结合了3种不同功能,能增强T细胞对癌瘤的影响,有望治疗多种类型的癌症。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研究人员解释说,这种新型抗体就像一位精准的向导,能引导免疫系统发现和攻击那些仅在癌细胞中出
人脑必定蕴藏着某些独特于其它动物大脑的“秘密武器”。这赋予了人类规划未来、享受填字游戏、讲述讽刺笑话等非凡能力,使人类在万物中独树一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脑如此与众不同呢?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历经数年探索,集结来自细胞图谱、大脑类器官等研究获得的海量数据,科学家终于部分揭开
与体重偏轻的人相比,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几率要高出10倍。科学家一直在探寻二者之间的根本联系。之前人们认为肥胖型糖尿病主要问题在于胰岛素活动异常,即身体无法阻止脂肪酸的危险释放。但是,包括美国罗格斯大学新布朗斯维克分校在内的团队最新研究发现,问题并非出在“刹车失灵”,而是出在猛踩“油门”上,即肝脏和其
科技日报北京10月9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虽然饮食限制可以延长小鼠寿命,但其对健康的种种影响却未必与长寿同效。遗传因素对寿命长短的决定作用可能比饮食干预更大。这些发现进一步阐释了饮食限制与寿命之间的复杂关系。饮食限制包括热量限制和间歇性禁食,其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寿命方面潜
科技日报讯 (记者金凤)记者近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从羊驼体内分离出一种能结合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受体的抗体。通过工程化改造,该抗体可实现HIV的完全抑制,有望为艾滋病治疗带来新方法。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勒纳研究所科学家报告称,在小鼠身上开展的测试结果显示,他们开发的通用流感候选疫苗引发了强烈的免疫反应,且能在动物接触病毒后保护其免受严重感染。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病毒学杂志》。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计划在1—3年内启动该候选疫苗的人体临床试验,最终研制出一款能
科技日报北京7月16日电 (记者张佳欣)运动会燃烧消耗体内脂肪,但对于某些人来说,燃烧脂肪却比一般人要困难得多。为什么同样的锻炼,不同的人减肥效果各异?日本神户大学一个研究团队找到了其中原因。他们发现了一些新的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与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密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分子代谢》杂志上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哺乳期钙流失严重,哺乳妈妈如何保持骨骼强壮。据10日《自然》杂志报道,动物研究表明,母体脑激素(CCN3)不仅可让哺乳妈妈骨骼保持强健,还可促进骨折愈合,并帮助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人员此前发现,在雌性小鼠中,阻断大脑小区域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杜克大学团队利用小鼠和人类肝组织开展实验,确定了衰老过程如何促使这些组织内的某些肝细胞死亡。随后,他们利用药物成功逆转了肝脏的衰老过程。这一研究结果有望使数百万肝损伤患者受益。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衰老》杂志。此次团队发现了一种衰老肝脏独有的基因特征。与年轻肝脏相
科技日报北京5月26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丹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减肥药,将GLP-1与针对大脑中NMDA受体的分子相结合。就像是暗藏杀手的“特洛伊木马”,与相应分子结合的GLP-1能够专门针对食欲控制中心,最终使小鼠体重显著下降。该药物有望以更低剂量和更少副作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科学家开展的小鼠实验显示,生酮饮食会导致受损细胞在小鼠心脏、肾脏、肺部和大脑内积聚,加速器官衰老,增加其罹患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相关论文发表于17日出版的《科学进展》杂志。生酮饮食是一种遵循低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高脂肪的饮食方式。尽管许多人为了减肥和控制血糖而采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疫苗技术。经小鼠实验验证,它可针对多种未来可能引发疾病暴发的冠状病毒提供免疫防护,甚至包括那些人们尚未了解的冠状病毒。这是一种被称为“主动疫苗学”的疫苗开发新方法,它使科学家能够在病原体出现之前就研制出对应疫苗。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传统疫苗
为何男性更易罹患胃癌、肺癌等非生殖系统癌症,而女性则更易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问题是医学界尚未解开的难题。日前,《自然》发表了一篇论文,解析了雄激素在性别差异中的作用。论文研究对于理解性别差异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开发针对性诊疗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研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中心小学通航校区学生使用可折叠课桌椅午休。新华社发(谢尚国摄)【长知识】当你甜蜜入梦时,大脑并没有闲着,正在进行一些重要的后勤维护工作,比如加强认知、巩固记忆等。一项近期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就发现了睡眠中大脑进行垃圾清除的重要机制。大脑在白天消耗能量和吸收营养物质时
最近,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没有DNA损伤和脑部炎症,就无法形成长期记忆。这一令人惊讶的发现2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研究人员表示,大脑神经元发炎通常被认为是一件坏事,因为它可能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问题。但新发现表明,大脑海马体某些神经元炎症对于形成持久
25日,记者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周非凡教授团队发现,对衰老及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小鼠实施无接触经颅光疗,可缓解小鼠病理现象、提升认知能力。这一发现为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调控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