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肪饮食破坏线粒体致体重增加
科技日报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当小鼠进食高脂肪饮食时,其脂肪细胞内的线粒体会被分解成更小的线粒体,导致燃烧脂肪的能力降低,且这一过程由单一基因控制。科学家将小鼠体内这一基因删除后,即使它们食用高脂肪食物,也不会使体重增加过多。相关论文发表
科技日报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当小鼠进食高脂肪饮食时,其脂肪细胞内的线粒体会被分解成更小的线粒体,导致燃烧脂肪的能力降低,且这一过程由单一基因控制。科学家将小鼠体内这一基因删除后,即使它们食用高脂肪食物,也不会使体重增加过多。相关论文发表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感染艾滋病病毒(HIV)4周后实施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在停止治疗后长期控制病毒。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日的《自然·通讯》上,增强人们对早期检测和尽快治疗的重视。 先前的研究表明,如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受益于早期开始并维持数年的治疗,其病情有可能获得持久缓解
科技日报北京1月22日电 (记者张佳欣)在近期举行的2024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一种被命名为“X”的未知病原体成为全球领导人集中讨论的焦点。据外媒近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呼吁各国在今年5月以前签署“大流行病条约”,为应对“X疾病”这一共同的敌人作准备。“X疾病”本身不是一
科技日报北京1月11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家领导的一项全球研究,发现了与抑郁症有关的50多个新的遗传基因座(基因座是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占的位置),以及205个新基因。这是科学家首次基于不同族群参与者,针对严重抑郁症开展的大规模遗传学研究,有望为抑郁症带来新疗法。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
科技日报广州1月7日电 (记者龙跃梅 通讯员朱嘉豪 李建平)从受精卵到完整的人体,我们的四肢是如何发育的?科学家利用单细胞技术找到了一些线索。1月7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中山医学院张宏波教授课题组发布了首个人类肢体发育单细胞时空图谱,解析了胎儿四肢的细胞演变路径和细胞空间位置决定过程。相关成果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9日电 (记者张佳欣)向人体运送药物的主要挑战是能不断将药物准确送达病灶位置,同时确保它们留在病灶发挥作用。虽然运输药物已经取得进展,但监测药物仍存在挑战。它往往需要像活检这样的侵入性程序。据发表在《ACS应用纳米材料》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美国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团队开发出能自
【总编辑圈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布罗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学科学家借助人工智能(AI)的力量,通过筛选数百万种化合物,发现了一类全新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能杀死两种不同类型的耐药细菌,为应对全球性的抗生素耐药性挑战带来了新希望。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科学家测试了39000多种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张梦然)西班牙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和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研究人员已全面鉴定了在蛋白质KRAS中发现的变构控制位点。这些正是药物开发中备受关注的靶点,新发现或有助控制癌症中的这些关键蛋白。18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这一研究提供了KRAS的第一个完整控制图谱。 K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吸烟可能导致大脑萎缩。戒烟可防止脑组织的进一步萎缩,但并不能使大脑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项研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吸烟者的认知能力会下降以及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会升高。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生物精神病学:全球开放科学
科技日报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爱丁堡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3D眼部扫描可揭示肾脏的健康状况。由于肾脏疾病在早期通常没有症状,这一成果有望彻底改变肾脏疾病的监测,使医生能更早检查出肾脏疾病。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眼睛是人体内唯一可以观察到“微血管循环”这一关
中新社北京11月9日电 (记者 陈杭)2022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达8916亿元(人民币,下同)。目前,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共有上市企业84家,创新药数量居全国第三。这是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龚维幂9日在2023北京·昌平生命科学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他表示,北京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
北半球今年的夏季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季。7月,墨西哥北部墨西卡利的气温达到了47℃;6月至7月,热浪在墨西哥造成至少167人死亡。7月,美国加州死亡谷的气温高达53.3℃。这些只是今年北半球夏季出现强烈热浪的几个例子。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指出,尽管今年夏季已经结束,但未来几十年里,这种
本报合肥10月17日电(记者丁一鸣)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孙方稳课题组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邹崇文课题组合作,制备了基于二氧化钒相变薄膜的类脑神经元器件,并利用金刚石中氮-空位色心作为固态自旋量子传感器探测了神经元突触在外部刺激下的动态连接,展示了类脑神经系统中多通道信号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刘霞)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科学家联合发现,微生物代谢产物会破坏人类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导致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出现。这一发现为潜在的环境因素,例如来自人类微生物组的代谢物作为帕金森病的诱因提供了新线索。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国际环境》杂志。科学家目前已知基因突变是帕金
据瑞士巴塞尔大学官网20日报道,该校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SIB)的科学家借助机器学习技术,识别出了290个新的蛋白质家族和一个类似花朵形状的新蛋白质折叠。相关论文发表于最近的《自然》杂志。在过去几年里,“阿尔法折叠”彻底改变了蛋白质科学。这种人工智能工具利用科学家在过去50多年收集的蛋白质数据进
《自然》一篇最新论文描述了小鼠母亲响应幼崽呼唤背后的神经回路。科学家认为,这一机制对于随时间推移维持小鼠的母性照料很重要。催产素(oxytocin)已知对母体生理和行为很重要,例如,它在分娩和哺乳期间的排乳中都起着作用。在人类中,婴儿哭闹就是痛苦的有力信号,大多数养育婴儿的母亲会对哭闹做
科技日报北京9月20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深度思维”(DeepMind)公司的人工智能工具“阿尔法错义”(AlphaMissense)已对2万种人类蛋白质中的7100万种可能的错义突变进行了检测,通过找出哪些小突变可能具有破坏性,来帮助医生确定导致遗传疾病的“罪魁祸首”。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科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受科幻大片《终结者》启发,西班牙科学家利用真菌研制出一种活性皮肤。这种皮肤可感知光线和触感,有望用作可持续的、可生物降解的传感器,让建筑物自我调节温度或让个性化可穿戴设备监测人体状况。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研究广场》杂志。 在电影《终结者》中有一个场景,把皮肤植入到机器人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科学家在一项新研究中,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使横纹肌肉瘤(RMS)细胞内一种特殊蛋白质复合物失效,导致肿瘤细胞转变为健康的肌肉细胞。最新研究有望催生新的癌症疗法。相关论文刊发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RMS是一种罕见癌症,主要影响10岁以下的儿童。RMS患者的基因突
8月23日,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在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中表示,美国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首次发布了完整的人类Y染色体基因序列,这是最后一个被完全测序的人类染色体。在此次研究中,一个意想不到的有趣发现是,在过去的研究中,Y染色体DNA曾多次被错误地认为是细菌DNA。如今,科学家终于能够将二者区
发表在最新一期同行评审期刊《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号称“环保”的纸质吸管含有长效和潜在的有毒化学物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研究人员检测了39个品牌的吸管中所含有的PFAS(一组合成化学品,称为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这是欧洲首次,也是世界上第二次此类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被检测吸管中
科技日报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23日发表的两篇论文公布了人类Y染色体的组装和分析,Y染色体也是最后完成全测序的人类染色体。这项全球100多名科学家参与的研究填补了当前Y染色体参考的诸多空白,带来了对不同人群演化和变异的见解。人类Y染色体由于结构复杂一直很难测序和组装。超过一半的Y染
已经衰老的大脑能逆转时光变回年轻吗?其中的关键可能是一种血小板因子。据16日同时发表在《自然》《自然·衰老》和《自然·通讯》上的3篇论文,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3个研究团队将血小板第Ⅳ因子(PF4)确定为逆转衰老的共同信使——3种独立的对衰老的干预措施,包括寿命蛋白klotho
据8月9日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研究,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每天仅需走2337步就可降低心脏和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每天走3967步可降低所有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科学家汇集了17项相关研究,分析了226889人的数据发现,走得越多,对健康的好处就越大。每天多走500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科学家确定了人脑的细胞和分子特征,这些特征将现代人类与其最亲近的灵长类动物“亲戚”和古代人类祖先区分开来,为人脑进化提供了新见解。相关论文刊发于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人们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人类具有其它动物没有的能力,比如说话等。以前的一系列研究试图通过检查人脑解剖结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