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化合物或揭示生命起源之谜
科技日报北京2月25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了一种对生物体至关重要的化合物——泛酰巯基乙胺。这一发现表明,该化合物可能在地球早期就已存在,并在生命诞生之初发挥了关键作用。泛酰巯基乙胺是辅酶A的活性片段,对维持生命的新陈代谢非常重要。由
科技日报北京2月25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了一种对生物体至关重要的化合物——泛酰巯基乙胺。这一发现表明,该化合物可能在地球早期就已存在,并在生命诞生之初发挥了关键作用。泛酰巯基乙胺是辅酶A的活性片段,对维持生命的新陈代谢非常重要。由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但压力过大则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特别是慢性压力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还可能助推癌症转移。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科学家在《癌细胞》杂志最新发表的论文显示,压力会导致某些中性粒细胞形成黏性网状结构,使癌症更容易发生转移。这一发现指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或可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该病初期症状隐匿,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损伤甚至失明。由于不同患者病情进展存在较大差异,每位糖尿病患者患DR的风险和时间难以准确预测。如何高效精准诊断DR并评估其进展风险一直是一大难点。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
脑机接口,是指在人类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直接连接,进而实现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直接通信。 近日,国内外两条有关“脑机接口”的科技新闻刷新了眼球,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1月29日,由美国人埃隆·马斯克领导的脑机接口公司,即“Neuralink(神经连接)”在社交媒体X上发帖称,其在28日完成向患者
科技日报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张梦然)很多人认为飞蛾之所以喜欢扑灯、扑火,是因为昆虫喜欢追逐光明,并将这种现象归为昆虫的趋光性。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据《自然·通讯》30日发表的一项动物行为研究指出,人工光可能会破坏昆虫相对地平线的准确定位能力。研究结果或有助于人们理解为何飞行昆虫喜欢聚集在人工光周
科技日报北京1月29日电 (记者张佳欣)包括美国布朗大学研究人员在内的合作团队发现,睡前饮用酒精饮料不仅不会改善睡眠,反而会导致快速眼动睡眠减少。该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睡眠》杂志上描述了他们的实验结果。快速眼动睡眠约占典型夜间睡眠的20%,是最常出现梦境的睡眠状态。尽管科学家还没弄清楚快速眼动睡眠的确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黄琪奥)1月8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该院乳腺外科主任张毅团队联合陆军军医大学博士吴广延团队,首次揭示了焦虑情绪加速乳腺癌发展进程的中枢神经环路机制,从神经调控的角度为研究焦虑情绪如何影响乳腺癌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并为乳腺癌的治疗干预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
科技日报讯 (记者吴纯新 通讯员高翔 左盈)你知道最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是什么吗?锻炼和精神健康之间又有哪些关联?1月8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该校研究团队揭示了不同锻炼方式与精神健康的关联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性。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通讯医学》发表。过去10年,全球范围内精神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增加了1
科技日报北京1月9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8日出版的《细胞》杂志报道,荷兰科学家利用人类胎儿脑组织开发出可在体外自组织的3D微型器官。这些实验室培养的类器官为研究大脑如何发育开辟了全新道路。它们还为研究包括脑瘤在内的脑发育相关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提供了宝贵手段。此前,大脑类器官都是在实验室中培养出来的。现
众所周知,过多的屏幕时间会影响睡眠。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与看电视这类被动屏幕时间相比,在线聊天和玩电子游戏等互动屏幕时间对青少年睡眠延迟和睡眠时长的影响尤其大。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在国际期刊《青少年健康杂志》上发表论文说,对于15岁的青少年来说,睡前一小时使用屏幕与好友互动或者
疗效机制不清、新药开发难等影响中医药行业的痛点问题有望得到解决。2023年12月27日,2023中药创新发展论坛暨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举行,来自国内中药界的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围绕中医药学现代化发展提出真知灼见,并汇报了相关最新成果。 “我们正在打造全基因组G
根据《自然·医学》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坦桑尼亚一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发现,一种“算法会诊”,即数字决策支持工具可显著降低医生给儿童开抗生素药物处方的概率,且不会影响临床结局。细菌耐药性在2019年造成约127万例死亡,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造成的医疗负担最重。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是病原体耐药性增加的一个主要原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一类以前未被识别的抗体。这种免疫系统蛋白似乎能中和多种形式的流感病毒。最新研究或是开发靶向季节性病毒且能提供广泛保护性疫苗的关键。相关论文刊发在12月21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研究团队解释称,流感疫苗促使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颉满斌)记者12月19日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基础医学院、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王锐院士、张海龙副教授运用多学科交叉协同策略,系统性研究发现海洋多肽分子Microcolin H通过直接作用于靶点蛋白PITPα/β,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从而发挥强大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还在临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计算科学》1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描述了一个机器学习方法,该方法能从不同方面准确预测人类生活,包括早死可能性和个性的细微差异。该模型或能提供对人类行为的量化认知。社会科学家对人类生活是否能被预测的问题看法不一。虽然人们对起到重要作用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已有充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吸烟可能导致大脑萎缩。戒烟可防止脑组织的进一步萎缩,但并不能使大脑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项研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吸烟者的认知能力会下降以及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会升高。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生物精神病学:全球开放科学
科技日报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杂志6日发表的一篇生物科学论文首次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分析人体器官的老化,其可更好地预测疾病风险和老龄化影响。这项对逾5000人的调查分析显示,其中近20%的人表现出某一器官明显加速老化,这表明可能存在器官特异性疾病,或增加其死亡风险。老化造成组织结构和功
科技日报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上的论文,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和瑞士弗里堡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使用合成材料合成人造细胞方面实现突破。这些细胞通过一种被称为生物催化聚合诱导自组装(BioPISA)的过程制造,代表了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进步。人造细胞是模仿
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师开发了一种新型水凝胶给药系统,或可将目前需要每天或每周注射的糖尿病和减重药物降至每4个月注射一次。研究人员表示,该系统将大大改善患者的糖尿病控制和体重管理状况。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细胞报告医学》杂志。糖尿病药物或减重药物都通过模仿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发挥作用,尽管有
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显示,在牛肉和牛奶中发现的十八碳烯酸(TVA),可通过激活应对肿瘤的免疫细胞,靶向几种不同类型的癌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物质可与现有疗法协同发挥作用,对抗癌症。相关论文发表于最近的《自然》杂志。为深入研究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团队创建了一个由255种营养
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初步研究发现,慢性便秘不仅是肠道健康的一个指标,也是思维功能下降的一个潜在警告信号。研究团队选取了三项大型研究的数据,这些研究几十年来一直在跟踪超过10万名美国医疗专业人员。分析结果显示,平均而言,与每天排便一次的人相比,报告有慢性便秘(每周排便不到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科学家发现,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一些细菌,会利用铁含量的多少存储不同行为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对某些刺激的反应中被激活。研究显示,这些由铁产生的“记忆”至少持续了四代,到第七代就消失了。最新发现在预防和对抗细菌感染以及解决抗生素耐药性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相关论文
不少医生在各大社交平台火了起来:有勇于向不当言论挑战的胸外科主任医师谭强,有帮着家属安慰患者的胰腺肿瘤大夫虞先濬,还有主打有趣幽默、讲出病人难言之隐的泌尿内科医生邹鲁佳……大到一台棘手的手术、一场高端学术论坛,小到医院停车场情况、医学生要学几门课,医生在社交平台上的分享,颇受网友的喜爱。 部分医生
镓针会根据人体温度而弯曲。图片来源:《自然·生物医学工程》 韩国科学技术院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由镓制成的针,这种针的熔点高于室温但低于体温,当针进入体内时会变软及有弹性,可减少注射过程中的炎症和损伤,同时还可降低意外刺伤的风险。研究成果最新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 针头和塑料导管在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4(SDF-4)蛋白是一种可靠的肿瘤标志物,其检测胃癌的准确率接近90%。目前,检测胃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癌症的血液检测方法使用的肿瘤标志物包括CEA和CA19-9等,并不能准确检测所有癌症。此外,其他标记物也存在昂贵的测量成本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