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啥?”这个习惯,很可能影响听力

平时你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吗?一般会连续听多长时间?

日常生活中,很多习惯都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听力。在总台最新一期《开讲啦》节目中,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介绍:

正常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为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强度为0分贝至20分贝。为保护听力,连续戴耳机听音乐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音量最好不要开到最大的三分之二。

节目中,吴皓还分享了不少关于听力的“冷知识”,一起来看。

01

它为什么是最“劳模”的器官?

吴皓介绍,人的听觉从胚胎发育24周开始,一直到老从未停止过工作,堪称最“劳模”的器官。

内耳感受声音的毛细胞就有15000个,每次听到噪声或经历跌倒摔伤等创伤,都会导致毛细胞丢失。

此外,不当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听力受损。吴皓曾接诊过一位患者,因晚上戴耳麦听音乐入睡,音乐播放整晚,第二天就出现双耳听不清的症状。

02

如何及早发现孩子听力问题?

在给幼儿检查听力时,会给小朋友耳朵里塞个小耳机。周围人听不到任何声音,但小朋友会听到什么呢?

吴皓揭秘,这个检查其实是一种自动反馈,是耳科医生的筛查手段。“小朋友会听到‘嘀’的声音,接收到声音后,耳朵里会自动形成反馈。”

吴皓介绍,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及早发现听力问题的最佳方法。多年来,他和团队尝试在产房展开大规模新生儿听力筛查。

从2001年至2010年,新生儿听力筛查走向全国。在产房筛出问题后,马上给予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干预治疗,使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从2008年的29.9%提高到2016年的86.5%,诊断和干预年龄显著提早。

2019年起,吴皓和团队又开展了听觉脑干植入手术,进一步提高先天性耳聋的听觉重建效果。

节目现场,吴皓还收到了一张十分特别的纸条,上面写道:

“尊敬的吴院长,您好,我叫古松卡西。因为您的帮助,我现在不仅会说话,还会写字,跟别人沟通基本没有问题。谢谢您帮我做手术,让我听见声音,让我学会说话,让我和这个世界有了更亲密的联系……”

14年前,吴皓给当时年仅5岁的古松卡西做了手术,这也是西藏第一例人工耳蜗手术。看着如今已然亭亭玉立的卡西,吴皓不禁眼眶湿润。

古松卡西还为吴院长准备了一份礼物表达感谢——一串天珠,寓意“扎西德勒,好老师”。吴皓十分感动地说:“当年在做手术时,我们就期盼着将来她可以正常上学,走入社会。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从2009年到西藏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推广,并开展西藏第一例人工耳蜗手术,14年里,吴皓先后六赴拉萨。此次节目录制,落地西藏后,他仍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做义诊。

从医20多年来,吴皓只做一件事,就是让天下无“哑”。现在,随着医学进步,许多先天性耳聋的孩子得到了尽早干预,“十聋九哑”这句话正在被推翻。

如今,我国听觉障碍儿童已大幅减少。吴皓的最大愿望,就是有一天聋哑学校能全部关掉,让所有人听清世界。

上一篇:限盐控重多运动 避免血压“过山车”
下一篇:医药大模型:复刻生理功能 评估药物反应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上海:人工耳蜗被纳入医保

1498

中新网上海10月5日电(陈静 徐英)5日,11岁的上海女孩娇娇(化名)和来自浙江的64岁应先生(化名),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接受了该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吴皓教授团队为他们实施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据悉,“一老一小”两位患者成为人工耳蜗进入上海医保支付范围后,最先使用医

单克隆抗体成功预防移植后器官排斥

473

科技日报北京8月30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杜克大学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员报告说,在接受肾移植的灵长类动物身上进行测试时,一种人造抗体成功地防止了器官排斥。这一发现为新型单克隆抗体在人体临床试验取得进展扫清了道路。该研究30日在线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研究人员称,目前预防器官排斥的药物总体上效

新技术有望延长冷冻器官“保鲜期”

219

依靠“冷冻技术”,穿越千年,在未来苏醒,这是科幻小说中常有的情节。虽然,目前实现冷冻和复活整个生物体还很遥远,但冷冻器官的科技进展还是给人们带来不少惊喜。近期,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科研人员已在大鼠身上实现肾脏的长期冷冻和复温,并且这些经冷冻的肾

人体最复杂器官也能“按图索骥”

1545

从细胞水平上看人体,是什么样的?这正是“人类生物分子图谱计划”(HuBMAP)要回答的问题——通过革命性技术发展、数据收集和空间图谱,建立一个广大科研人员易于访问的框架,在单细胞水平综合全面地解析人体。19日,《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了3篇论文报道了人体肠道、肾脏和母胎界面(胎盘和母体细胞共存处)的参考

食品、人体器官、火箭……3D打印正向诸多领域延展

956

 3D打印工艺是指由机器自主“打印”连续的一层层软性、液体或粉末状材料,这些材料会迅速硬化或融合,从而形成三维固态物体。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3D打印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广泛应用于制造、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科学家们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火箭、食品,甚至直接在人体内3D打印生物材料。

为保障人体捐献器官运输东航一航班主动延迟72分钟起飞

94

中新网广州3月25日电 (记者 郭军)3月25日,为保障一例人体捐献器官成功运输,东航MU2908航班主动延误等待,最终延迟72分钟起飞,成功将这例人体捐献器官运抵无锡。当天清晨,中国东方航空广东分公司地服部收到通知,有旅客申请乘坐广州至无锡MU2908航班运输人体捐献器官。东航广东分公司地服部第一

可穿戴成像技术新突破——超声波贴纸,贴上能看到体内器官

1643

科技日报北京7月28日电 据28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展示了一种新的超声波贴纸设计,这种可贴在皮肤上的邮票大小的设备,可提供48小时内脏器官的连续超声波成像。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将这些贴纸贴在志愿者身上,并展示了这些设备生成的主要血管和更深层器官(如心脏、肺和胃)

做手术,国产导航来襄助

516

本报电 (李秋旸)北京协和医院联合腾讯AI Lab,日前发布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智能化手术导航系统,临床初步应用取得成功。该系统由导航平板电脑、导航棒、深度相机等设备组成,小巧便携,不占据手术室空间,是一款可位于头架上的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它具有高精度、便携式、低成本等特点,就像给临床医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日常养生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169

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 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饭后烧心:吃花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日常养生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116

立秋后秋燥袭来,不少人感觉身体干燥。那么怎么对付秋燥?12样日常美食煮一煮也能有好的效果。一、水煮香菜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1洗肾排毒把香菜切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日常养生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274

秋葵,在我国江西省的萍乡以及南方地区有种植,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主要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小便

长寿到底和什么有关?应该如何去养生?
日常养生

长寿到底和什么有关?应该如何去养生?

130

平时要养生、不是老了再养生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没病多检

清理血液垃圾吃它就管用
日常养生

清理血液垃圾吃它就管用

124

血液是滋养身体的源泉,它流遍全身的组织和器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也会出现一些“垃圾”,如果它们不能被及时“清理”,就会造成血液不清洁,变得黏稠,流通不顺畅,从而影响健康。这时,不妨通过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