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神经系统存在小胶质细胞获证实
科技日报深圳4月8日电 (记者罗云鹏)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研究员李汉杰团队首次证实人体外周神经系统内存在小胶质细胞。这一发现打破了自1919年以来“小胶质细胞仅存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统认知,为探索外周神经系统发育机制及相关疾病,如慢性疼痛、嗜神经病毒感染等提供了新视角。相
科技日报深圳4月8日电 (记者罗云鹏)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研究员李汉杰团队首次证实人体外周神经系统内存在小胶质细胞。这一发现打破了自1919年以来“小胶质细胞仅存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统认知,为探索外周神经系统发育机制及相关疾病,如慢性疼痛、嗜神经病毒感染等提供了新视角。相
科技日报北京8月27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心血管研究》26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常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醋酸格拉替雷,可修复小鼠和大鼠在心脏病发作或心力衰竭后的心脏损伤。以往研究强调了免疫系统在心脏损伤中的作用。虽然药物治疗降低了心力衰竭死亡率,但开发新药和疗法成本高昂,人们提出了以药物再利
科技日报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刘霞)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14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大鼠身上进行的研究显示,超声波可能成为治疗一种罕见肺部疾病的新方法。该疾病会导致肺部和心脏动脉血压升高,从而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同时,研究还表明,超声波疗法或许也能治疗高血压。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新一期《循环研究》杂
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一种通过血管输送的超小型、超柔韧的电子神经植入物可记录大鼠大脑深处的单个神经元活动。这项技术可作为与大脑深部区域的长期、微创生物电子接口。脑机接口(BMI)可实现大脑与外部电子系统之间的直接电气通信。BMI让大脑能直接控制假肢等装置或调节神经、肌肉功能,这可
《自然·代谢》5月2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通过定向头部的超声脉冲可诱导在小鼠和大鼠中出现可逆的冬眠样状态。这一非侵入性方法暂时激活了脑中的神经细胞,导致降低体温、减缓代谢,或可应用在未来医疗或长距离宇宙飞行中。蛰眠是一种类似冬眠的生理状态,在此状态下哺乳动物会抑制代谢,降低体温,并减缓其他生理过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称,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人造柔性电子皮肤贴片,可以将压力或热量传感器的信号转换为大脑信号。在对大鼠的测试中,将电子皮肤与大鼠的大脑相连后,触摸该皮肤会刺激大鼠踢腿。最新研究有望用来改善皮肤损伤患者的假体。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用电子电路、压力和温度传感器制造了
最近,一股新的运动热潮正在兴起,在达成从床上爬起来运动这个初步目标以后,人们开始向更高阶的目标前进——实现更高质量的运动。于是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早上运动效果好,还是晚上运动效果好?这个问题十分复杂,不过,科学界已经做了不少实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目前的一些观点吧!1 大鼠实验:早上运动控血
据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描述了一种“临时性的”、可植入的心脏起搏器,其运作不需要引线或电池,并且在一段时间后可以被身体完全吸收。这种装置已经过一系列动物模型测试,能帮助那些需要暂时支持以维持心率的患者从心脏手术中康复。在心脏手术后的恢复期间,需要暂时地使用心
当肚子里孕育小生命的那一刻起,妈妈和孩子就结为一体,健康相依。为考察准妈妈的饮食对胎儿大脑健康有何影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了一项实验发现,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吃大量高脂饮食会使孩子大脑发育和新陈代谢水平持续异常。研究人员以怀孕大鼠作为研究对象,一组正常饮食,另一组则喂食大量高脂肪食物,直到幼崽断奶
中国科学家通过大鼠实验发现,怀孕或哺乳期的母体接触三氯生后,其子代个体患自闭症谱系障碍疾病的风险增加。三氯生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比如洗手液、杀菌皂、牙膏等的抑菌成分,还会用于医疗用品、防腐剂等产品中。该研究首次发现通过母婴途径传递的三氯生可能是自闭症的致病环境因素之一。前述发现8月28日发表在国际学术
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运动实验室的分子生物学家研究发现,高强度负重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减少脂肪肝,降低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内分泌学杂志》上。研究人员用3组大鼠进行实验。第1组(对照组)大鼠标准饮食,保持不爱活动的习惯;第2组和第3组大鼠每天摄入高脂肪食物长达14周,由此引发肥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