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2017年起,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各地要选择一定数量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
国办发文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到2020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及医疗服务
昨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2017年起,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各地要选择一定数量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到2020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及医疗服务,按项目付费占比明显下降。
《意见》提出,“医保支付是基本医保管理和深化医改的重要环节,是调节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医保支付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对患者的支付,一个是对医疗机构的支付。目前大多指的是医保对医疗机构的支付。通过支付方式改革,将调动医疗机构主动控费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指挥棒”的引导作用。
看点1【改革方向】
医保重点推“按病种支付医疗费”
专家称此举不仅可降低医保支付,还有助推动全国医保标准统一
此次《意见》提出了2017年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其中医保支付方式的最大变化是“按项目付费占比明显下降”和“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
这两种付费方式有何不同?“按项目付费”,简单地说就是按诊疗项目付费,如尿常规一项多少钱、血常规一项多少钱。而“按病种付费”则是将一项疾病的诊疗费用打包、定价,以作为医保支付的标准。
“按病种付费,是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制定出每种疾病的定额偿付标准,医保机构按这个统一标准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比如,白内障,根据合情合理的医疗资源消耗,制定出它总共需要花多少钱来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孙丰源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按病种付费”是医改的关键,不仅可以降低医保支付,还可以推动全国医保标准的统一。
为什么要改革“按项目付费”的支付,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此次《意见》明确提出,改革的一个目的在于“医保基金的预算管理”,说白了就是有限的医保基金要“省着花”。
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副研究员向国春介绍,“按项目付费”,医院有多开药的动力,医保花的钱就会多;而“按病种付费”则可以起到一个疾病在医保支付的“总量控制”。不过,向国春也提出,一方面要推动医疗机构“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障患者治疗的“含金量”,避免医疗机构推诿重病人。
一种疾病比如规定了医保最多支付3000元,那医疗机构会不会尽量少开药?对此,向国春认为,推动“按病种付费”的改革要完善监管,应该对每个病种提出一个规范的“诊疗路径”,加强医疗质量的监管,来规范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
此次《意见》明确提出,未来,“监管重点从医疗费用控制转向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双控制”。
昨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2017年起,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各地要选择一定数量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
看点2【付费方式】
鼓励“按人头”“按床日”付费
开展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鼓励医疗机构做好健康管理
《意见》还提出,鼓励各地完善按人头、按床日等多种付费方式。
《意见》提出,支持分级诊疗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设,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逐步从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方案标准、评估指标明确的慢性病入手,开展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鼓励医疗机构做好健康管理。
向国春介绍,医保改革的方向是将“后付制”改成“预付制”,即从“按项目付费”转变为按人头、按病种、按床日等打包付费机制。如目前在家庭医师签约服务方面,就鼓励“按人头付费”,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云南、青海的一些地区)就在探索“按床日付费”。
对于“按床日付费”,向国春认为,这将提高医疗“含金量”。“打个比方,病人住院,前几天是治疗的关键期,那么医保支付可以设计头三天报销的多,以后每天依次递减,后几天医疗机构就可能不挣钱。这样能够让医疗机构有动力让病人向下级医院转院,也能节省患者住院治疗的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和床位的周转率。同时,也有利于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向国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