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成功绘制全球首张“多组学全景图谱” 为更多胰腺癌患者带来治疗希望

记者4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历时五年研究,成功绘制全球首张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多组学全景图谱,并根据图谱突破性提出这种“沉默肿瘤”的分子分型框架、预后模型和靶向-免疫治疗新策略,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悉,胰腺癌因其发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等特点,在医学界被公认为“癌症之王”。国际顶级肿瘤学期刊《癌细胞》(Cancer Cell)4日发表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长海医院、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共同取得的这项重要研究成果。

据悉,该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大规模对胰腺神经内分泌瘤临床队列开展的多组学综合分析,研究成果为无功能性的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发病机制解析、预后预测、分子分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有望推动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这种细胞遍布人体各处,胃、肠、胰腺等消化系统最常见,在中国患者中发生在胰腺部位的最多。虞先濬教授告诉记者,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复杂性如同一部加密的“天书”,其高度异质性和治疗困境长期困扰医学界。无功能性的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缺乏精准治疗依据,患者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和随访周期并不确定。现有的药物治疗方案,多数仅能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对总体生存期的改善有限。因此,亟须对无功能性的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虞先濬教授团队联合多中心研究团队,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磷酸化修饰组四种组学数据,绘制出全景分子图谱,揭示了MEN1、ATRX、DAXX基因突变驱动肿瘤恶性演进的机制,填补了该领域机制研究的空白。他们还发现了有望成为靶向治疗潜在“靶标”的多个基因。

在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的临床诊疗中,传统肿瘤分期及病理分级难以满足个体化治疗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临床困境,研究团队用前期研发的相关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筛选出GNAO1、INA、VCAN三个蛋白质,构建了预后标志物特征谱和预后模型,为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工具。

据介绍,该模型在四组独立队列中均展现出优良的预测效能和区分效果:高危患者五年生存率为51.4%,而低危组则达97.8%。更具临床意义的是,研究团队还证实相关蛋白在患者血浆中的浓度与肿瘤进展显著相关,这一发现有望推动诊疗模式从“有创组织活检”向“无创血液检测”跨越。

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蛋白质组学特征聚类分析,将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划分为四种分子亚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按图索骥”的精准路线。研究团队后续的药物研究证实了“四分型”的准确性,基于“四分型”的“分型而治”策略,为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记者 陈静)

上一篇:大叔成“小矮人” 专家:警惕甲状旁腺癌
下一篇: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助脊髓损伤患者迈步行走

418

3月3日20时,全球首批第四例通过脑脊接口让瘫痪者重新行走的临床概念验证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功实施。3月4日中午,随着设备开机,脑脊打通验证成功,在人工智能辅助下,瘫痪多时的患者腿部开始自主抬动。今年1月至2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3例临床概

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点亮记忆之光(老病新治)

144

  本报北京电(记者熊建)日前,一位80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位于北京的航空总医院接受了“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VA)手术治疗,术后认知功能显著提升,记忆力明显改善。患者确诊阿尔茨海默病6年,出现易怒、焦虑抑郁、记忆功能减退、言语混乱等症,睡眠增多,生活自理能力受限。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二科经过测评

帮助更多患者“听得见、说得出” 耳鼻喉科价格立项指南发布

1160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徐鹏航)记者3日从国家医保局获悉,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耳鼻喉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原有价格项目统一整合为164项,指导各地规范耳鼻喉科医疗服务价格,帮助更多患者“听得见、说得出”。在人工耳蜗方面,为配合人工耳蜗集采政策落地实施,立项指南设立了“人工耳蜗适

用机器人辅助 患者康复加速(退病录)

452

  近日,由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智能骨科研究型病房主任王军强带领的智能骨科团队,运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骨盆通道螺钉置入技术,成功救治了一名90岁高龄的骨盆骨折患者。惊险一刻“我就想过个马路,谁承想会这样。”90岁的王亮(化名)怎么也没想到,一次日常遛弯儿竟遭遇飞来横祸。被轿车撞倒后,王亮右侧

“叩响”遗传性耳聋患者的无声世界

148

我国每年的新生儿中约有3万聋儿,60%的遗传性耳聋与基因缺陷有关。通过生物技术修复基因缺陷或替换掉这些导致耳聋的特定基因,可从根本上恢复患者自然听力,包括感知复杂的音乐和环境声音,且没有佩戴人工耳蜗需要进行日常维护和设备更换的烦恼。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主题是“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耳朵

AI医疗助手患者服务系统上线

1898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蕴)2月21日,记者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获悉,该集团打造的AI医疗助手患者服务系统近日测试上线。这一系统率先在我国东北地区实现了信息系统与DeepSeek的深度融合,将为患者提供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基于DeepSeek,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

迄今最详细肾功能遗传图谱绘成

24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家绘制出了迄今最完整、最详细的肾功能遗传图谱,发现1000多个基因有望成为肾病治疗标靶。这些成果为肾脏疾病的预防、精确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了新途径。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研究团队表示,肾功能障碍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通过逐一研究近1000个人类肾脏样本和数十万个

AI工具为一名罕见病患者找到药物

258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款新型人工智能(AI)工具。在梳理了4000种现有药物后,这款AI工具为一名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MCD)患者找到了救命药物。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最新研究中,这款AI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确定阿达木单抗可能是治疗iMCD最有效的药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日常养生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169

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 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饭后烧心:吃花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日常养生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116

立秋后秋燥袭来,不少人感觉身体干燥。那么怎么对付秋燥?12样日常美食煮一煮也能有好的效果。一、水煮香菜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1洗肾排毒把香菜切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日常养生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274

秋葵,在我国江西省的萍乡以及南方地区有种植,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主要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小便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健身方法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131

想要练出完美好身材那就要运动,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种新的运动健身法,那就是平板支撑(plank)。供图/视觉中国平板支撑,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健身房都流行无器械运动。因为它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