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血管“指纹”可预测中风风险
科技日报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张佳欣)一项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心脏》杂志的研究发现,眼部后方的感光组织层——视网膜上的血管“指纹”可以预测中风风险,准确度与传统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等)相当。视网膜复杂的血管网络与大脑血管系统具有共同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因此是评估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所致损伤
科技日报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张佳欣)一项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心脏》杂志的研究发现,眼部后方的感光组织层——视网膜上的血管“指纹”可以预测中风风险,准确度与传统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等)相当。视网膜复杂的血管网络与大脑血管系统具有共同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因此是评估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所致损伤
近日,邹市明的妻子冉莹颖通过网络透露,正在给身高136厘米的11岁儿子打生长激素,27天已初见成效,长高了近两厘米。该话题随即引发关注,并多次冲上新闻热搜。要不要给孩子打生长激素助长,成为正反两方网友辩论的焦点。其实像这对明星夫妻一样的焦虑父母在医院非常常见。关于长个这件事,孩子到底应不应该注射生长
近日,北京市医保局联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发布《关于调整B型钠尿肽(BNP)测定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相关政策的通知》。《通知》指出,自11月16日起,北京公立医疗机构将调整19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并将两项医用手术耗材纳入基本医保与工伤保险报销范围。《通知》中所涉及的调整包括两大类,一是调整腹腔镜探查术、
定期体检已成为很多人健康生活的固定选项。那面对各种体检项目,我们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呢?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兴检查项目不断涌现。你去体检时,是否会因体检项目种类繁多而感觉选择困难?你对自己的健康检查有计划倾向吗? 体检套餐,绝不是把体检项目简单进行叠加就行了,也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没有两个人是完
每年的11月14日为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今天就为糖友们介绍这么一对“患难兄弟”,他俩曾在“糖园”结义,每天挖空心思就想着在你身体里发起“糖核大战”,他们就是——结核病和糖尿病。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门诊部的副主任医师徐静提醒糖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活动性
科技日报讯 (记者代小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和韩学尧教授团队通过临床和基础研究,深入研究了金属硫蛋白1E(MT1E)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潜在新靶点。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糖尿病期刊《糖尿病护理》杂志。研究团队将早发糖尿病患者的遗传学机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该指南充分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的中西医优势,将食药物质融入合理膳食中,辅助预防和改善糖尿病。糖尿病和我们日常饮食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面对日益大众化的糖尿病,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饮食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呢?下面两篇文章就为大家
上海瑞金医院宁光团队在近10万国人中进行的研究表明,夜间窗外有较亮的灯光,患糖尿病可能性增加。研究显示,夜间户外灯光亮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夜间外边光线越亮,血糖代谢问题越大。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夜间户外灯光暴
用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老年人,根据身体情况变化适时调整药物更有利于控制病情、降低死亡风险。那么,哪些人群或疾病需要定期调药?什么情况下需要找医生调药?应急总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陆尤为老人们支招儿。老年人定期调药死亡风险降5%人进入老年期后,身体各系统与组织、器官呈进行性衰退,易产生疾病,并且常
我国约有心血管疾病患者3.3亿,糖尿病患者1.3亿,慢性肾脏病患者1.3亿,这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三大“过亿”的慢性疾病之间还会互相影响。当其中一种疾病控制不佳时,会增加其他器官和系统受损的风险,从而导致整体病情的恶化。糖心肾病 相
有临床研究发现,如果给患者列个表,写上“这种病不能吃这个,那种病不能吃那个”,患者们会听得特别仔细,有些人还会把这个表贴在厨房墙上,时时给自己提个醒。其实,为了健康开始忌口是好事,但是也得学会正确的忌口。人们口中经常流传的一些忌口知识其实是错误的。如果忌过了头、忌错了口,反而有害健康、得不偿失。比如
体检大数据来啦 挖出年度10大健康“雷区” 男女有别,但血脂异常、超重、脂肪肝是“通病”;送上常见异常指标的健康处方2020年度北京353万人次的健康体检数据出炉,男性和女性参检者中排名最靠前的十大健康问题也随之曝光。其中血脂异常、超重和脂肪肝等问题在男士中最为突出。而困扰女性的最大健康问题则依
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过量摄入糖分的危害,控糖、戒糖成为新潮流。2019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其中,文件提倡,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克。无糖
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差。糖尿病相关的代谢紊乱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继发性的生理病理改变,其中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利影响(包括神经行为与神经递质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导致睡眠障碍。一般来讲,10至15分钟内可以入睡,且整个睡眠中从不觉醒,醒后舒适,就可以称之为良好的睡眠。诸如难入睡、睡眠
杨琨是一位“资深”的糖尿病患者,“糖龄”近36年。1985年,年仅9岁的他被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在上世纪80年代,大众对糖尿病的认知较少,全家人通过买书自学了解糖尿病。回忆起小时候的控糖经历,杨琨说:“三餐前和睡前都要验尿糖,18滴班氏液加两滴尿液,然后用酒精灯烧,烧完了根据颜色判断血糖高低。”到现在
我国1.29亿人患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饮食习惯;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题:减轻“甜蜜的负担”:糖尿病健康管理这样做新华社记者沐铁城、田晓航、彭韵佳每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这意味着我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我
进入8月,人们终于感受到一丝秋高气爽的惬意。不过,各种传言并未像暑气一样渐渐退去,反而随着秋风渐起而愈演愈烈:“暴雨后城市自来水不能喝”“2021年新血糖标准更正为4.4到7.0毫摩/升”“新冠疫苗所含抗原不同造成痛感差异”“90后女生长期熬夜长出老年斑”……今天,科技日报记者就对8月“热点”谣言逐
中新网北京7月5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糖尿病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率(49.2%)仍处于低水平;每年糖尿病支出高达6210多亿元(人民币,下同),而糖尿病并发症医疗支出近5930亿元……上述数据出自2021年4月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
在检验科,经常接到这样的咨询电话:“你好,我想抽血检查XX项目,请问需要空腹吗?”“我今天早上抽血前喝了牛奶,对检验结果会不会有影响啊?”“医生,我这个指标偏低,是不是因为我早上喝了太多水造成的?”……抽血、验大小便等是我们体检、手术等必做的项目,如何正确抽血、留取检验标本呢?记者特意采访了广州市红
人们感到饥饿的时候通常是食物消化完了,也就是常说的“肚子里没食了”,也叫空腹。关于空腹有很多讲头儿,比如:空腹不能喝牛奶,容易拉肚子。空腹不能吃香蕉,对心脏不好。空腹不能吃柿子,小心长结石。……空腹真的很多东西不能吃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这三种食物空腹可以吃误区一 空腹喝牛奶会导致腹泻辟谣:如
中新网北京9月3日电 (记者 李亚南)赛诺菲2日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当日正式批准“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新制剂(规格:1.5ml:450单位/预填充式注射笔)(注册商标:来优时,Toujeo),用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成人2型糖尿病。最新中国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已达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共同开展京津冀鲁地区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近日,四省市卫生健康部门联合公布:2019至2020年度京津冀鲁地区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在原有36个的基础上新增7个,达到43个;542家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实现互认,比上一年度增加百余家。临床检验结果互认不仅
近期,《柳叶刀》发布的全球饮食领域的首个大规模重磅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每年造成上千万人死亡的错误饮食习惯,并不是糖和油脂吃太多,而是不良的饮食结构,包括少杂粮饮食、高钠饮食和少水果饮食。对于糖友来说,摄入杂粮、高钠饮食和水果也有技巧。杂粮:适当杂粮代替精白米对于糖友来说,主食是影响能量摄入及餐后血糖
人过中年,身体各项机能开始衰退,心脑血管尤其脆弱。目前,不少医院针对50岁以上人群开设了“心脑血管体检”。可面对复杂的检查项目,不少人弄不清该如何选,如何查?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血管、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