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双楠社区举行“百人捡跑公益活动”。图为志愿者在给参赛的孩子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武侯区委宣传部供图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在给患者检查肺功能。
本报记者 尹晓宇摄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全景。
沈 雷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动员优势,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
今年4月是全国第三十六个爱国卫生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各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卫生运动,如整治环境卫生、加强慢病管理、打造绿色低碳社区等,引导群众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近日,本报记者到上海、四川、江苏、浙江等地调研采访当地爱国卫生运动开展情况。
——编 者
上海——
加大控烟执法力度
本报记者 姜泓冰
“控烟热力地图接到投诉,有人在办公楼内吸烟,请带我们去现场看看。”3月29日下午,上海市徐汇区滨江西岸芒果广场内,马甲背后印着禁烟标识的控烟志愿者王志勤、殷佩华,找到了物业项目相关负责人。
被投诉的地点位于一幢办公楼22层的男卫生间。志愿者推门而入,墙壁上醒目处贴着禁止吸烟的标识。此刻的卫生间里,既无烟头也无烟味。“既然有人投诉,可能有吸烟现象。卫生间比较隐蔽,你们需要多做宣传、增加巡视,引导吸烟者到室外吸烟点去。”做了巡查并拍照取证后,王志勤告诉物业负责人。
“我们会在近期对所有租户发放一份禁烟提醒,再请业主方在一楼大屏上滚动播放禁烟规定。我们研究一下,是否在卫生间安装烟感器、把禁烟标识贴到每个隔间门后……”物业负责人在与两位志愿者讨论后,当场提出了整改措施。
“这些年,上海市民的控烟意识大大增强。志愿者上门督促整改,大多数单位都积极配合。因为有法律规定,如果多次被投诉又没有落实整改,可能要接受执法检查和罚款。”王志勤说。
像王志勤、殷佩华这样的控烟志愿者,目前上海已有1万多名,覆盖全市所有街镇,成为开展日常控烟宣传、巡查、劝阻违规吸烟的重要力量。
今年,上海迈入控烟立法后第十五个年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与时俱进,已做了两次修订。2016年11月第一次修订,规定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2022年10月第二次修订,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而2023年11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也将控烟作为重点内容,要求持续推进公共场所控烟工作,加强监督执法和完善戒烟服务网络建设,强化戒烟专业支持等。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吴凡说,从立法控烟到广泛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上海控烟工作持续稳步向前的重要经验。
目前,上海已逐渐形成控烟宣传与监督执法“六个一”管理模式,即一套制度(控烟法律、规章、规范、标准等)、一个机制(多部门协同合作与社会共治机制)、一根线(12345控烟投诉举报热线)、一幅图(控烟热力地图)、一张网(全市综合戒烟服务网络)和一系列工作方法(专业支撑、人文关怀等)。
上海市健康促进办公室副主任王彤介绍,自2017年上海施行室内全面禁烟以来,至2023年底,全市对场所和个人的年均控烟执法罚款累计近1600万元,执法力度全国领先。与此相应,上海的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则从控烟立法前的37.5%下降至12.3%。
随着室内禁烟取得成效,室外游烟成了受关注的问题。2023年,上海建成了200个市级示范性室外吸烟点,又提出新的“控烟行动三部曲”——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无烟上海”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川成都——
打造绿色低碳社区
本报记者 王永战
剪碎萝卜皮,拌之以落叶,再将混合物轻轻放入堆肥箱,一场“变废为宝”的发酵之旅就此开始。前不久,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街道双楠社区的漫道园内,居民在志愿者帮助下,将厨余垃圾制作成堆肥。
“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约3个月的发酵,这些厨余垃圾就会变成滋养土壤的肥料。”居民陈建丽说,以前都是将菜叶果皮扔进垃圾箱,现在学会了堆肥技术,不仅能为家里的花草、菜地提供营养,还降低了购买肥料的成本。“通过参与这次活动,我了解到怎样进行垃圾分类,养成更加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双楠社区面积为0.75平方公里,常住户有8000多户,既有商品房小区,又有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差、公共活动空间少等成为社区的突出问题。2022年,社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厨余垃圾、枯枝、落叶等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开展探索实践,打造了双楠社区堆肥示范基地。
在双楠社区,关于绿色文化等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活动还有不少。去年6月,双楠社区首次组织辖区居民、幼儿园师生开展社区“百人捡跑公益活动”,将健步走和环境卫生公益活动融为一体。去年10月,一场“安全骑行 文明骑行”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拉开帷幕。青年志愿者们前往成都的环城绿道,一边骑行,一边捡拾沿路的垃圾……
“通过这些绿色文化宣传活动,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爱国卫生运动工作中,实现了社区环境共建共治共享。”双楠社区党委书记杨远志介绍,2023年,社区共举办宣传活动10余场。
为鼓励居民们参与创建绿色社区,倡导简约低碳生活风尚,双楠社区还制定“碳惠天府”在社区落地的奖励机制,组织闲置物品交换市场和废弃物再利用活动,开展绿色环保出行和垃圾分类科普、绿色低碳成果展示。“居民通过参与活动积累积分,并按照积分数量进行奖品兑换,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为构建绿色双楠起到重要作用。”杨远志说。
近年来,双楠社区通过改造提升辖区内漫道园周边环境,建设运动小公园,增设“爱回收爱分类”垃圾回收点,不断塑造社区绿色生态形象。行走在漫道园,银杏树、榕树、梧桐树等已长出了绿叶,鸟儿不时叽叽喳喳。“大伙儿每天都会在这里散步锻炼身体,幸福指数很高。”陈建丽说。
如今,双楠社区正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社区生活各方面。“我们将持续在小区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绿色发展氛围营造等方面下功夫,以‘绿’为底绘制幸福生活。”杨远志说。
2020年,四川省出台《四川省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绿色社区要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化,营造绿色文化。目前,四川省已评选出5批绿色社区。
(刘飞参与采写)
江苏南京——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本报记者 尹晓宇
前不久,家住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西岗社区的63岁慢阻肺患者张学旗,来到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阻肺门诊进行复诊。
“最近有没有喘息?有没有咳痰?”副主任医师周霞先询问病史,又拿出听诊器听了听老张的肺部,接着开了一张肺功能检查单。
老张来到肺功能检查室。“呼、吸、吹……”随着护士的口令,仪器的屏幕上画出一条弯曲的线。报告出来后,周霞告诉老张,目前病情比较平稳,回家后继续规范用药,做呼吸操锻炼肺功能。
“我5年前爬3层楼都喘得厉害,必须吸一次药才能走到家门口。现在可以一口气爬到6楼,中间不用歇,也不喘。”老张第一次来就诊是2019年,当时接诊的医生正是周霞。通过肺功能检查,老张被确诊为慢阻肺。
“一定要规范治疗,按时随访,千万不要自行停药。”第一次就诊,老张就被周霞反复叮嘱。周霞还给他建立了慢阻肺的慢病管理档案。打开档案,每次随访的情况一目了然。除了药物治疗,慢阻肺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也很重要。如今,老张不但戒掉了烟,每天还坚持做呼吸操。
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前没有专门的呼吸内科医生,但社区里居住的老年人多,有不少慢阻肺患者。由于慢阻肺的检查用药比较专业,患者只能到20公里以外的综合医院就诊。考虑到周边群众的需求,201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呼吸内科,并在每周五设立慢阻肺专病门诊。
缺少专科医生怎么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请医联体上级医院的呼吸内科医生来坐诊,并送自己的医生去进修。周霞是全科医生,在筹建呼吸内科前去江苏省人民医院和栖霞区医院进修了一年半,专门对慢阻肺的诊疗和日常管理进行学习。
现在,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有齐全的慢阻肺治疗药物,还配置了肺功能检测仪,病房还有血气分析仪、无创呼吸机,能满足慢阻肺患者住院需求。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辖区内的居民也更愿意到这里来看病,作为家庭医生的周霞签约的慢阻肺患者就有260多人,通过规范化管理,需要住院治疗的人数和频次都明显降低。
“我们将关口前移,对来就诊和体检的35岁以上有吸烟史的人群进行肺功能免费筛查。”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高慧华说,“慢阻肺的早期症状隐匿,表现出来的可能仅仅是咳嗽,不少患者来就诊的时候肺功能已经出现了明显衰退。”
有了慢阻肺慢病门诊的经验,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开设了房颤慢病门诊。目前,中心可提供慢病管理的“筛、防、诊、控、治、康”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
记者从南京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3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640家,立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健康档案管理、慢病随访、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治疗服务整合开展,形成“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的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浙江杭州——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本报记者 窦瀚洋
“环境越来越干净,不少老人开始走向户外,‘老烟民’们逐步减量,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管理。”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党委书记杨燕江说。
近年来,梅林村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优化乡村健康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倡导健康的乡村生活方式,实现环境美、治理好、产业兴、百姓富。
“小洋楼”连片林立、农家小院修竹环抱、门前花朵摇曳生姿……记者走进梅林村,看到一幅文明和谐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2021年,梅林村启动未来乡村建设,首先从改善村庄环境入手。降高透绿、创建美丽庭院、垃圾革命……梅林村打出了一套环境综合整治的“组合拳”,全方位对村庄环境进行“美颜”,打造村民向往的“诗意田园”。
村民朱丽华家是第一批“围墙透绿样板户”。她的庭院里,有竹子做的篱笆,有矮砖砌成的小池塘,原本的高围墙也变成了用石块垒成的低矮墙,在东侧的一棵果树下,还设计了一个喝茶区。
为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梅林村在村里建成了垃圾分类监管中心平台,详细记录各住户垃圾投放、评价等情况。“现在我们村内房前屋后、大路小巷都没有垃圾桶,环境与以往相比,更显得整洁有序。”村民徐阿姨说。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村民生活方式也在悄悄发生转变,绿色、健康已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关键词。梅林村建造了一座占地面积19亩的“美好生活中心”。乡村影院、健身房、青少年宫等大量公共服务空间,已成为辐射周边村庄居民的学习教育、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邻里中心。
数字跑道、游步道、无人健身房、篮球场、太阳能健身器材等让人眼前一亮,就像一个敞开式的体育乐园。村民王大伯正在公园里踩着单车,运动过后,拿起手机对着上面的二维码一扫,运动参数在手机上一一呈现。“我每天都来锻炼一把,看看自己的运动数据。”王大伯说。
在梅林村智慧健康服务站,一台智能医疗设备具有实现挂号、缴费等功能。通过智慧健康管理系统,医生实时监测村民的健康数据,实现分级健康管理。近年来,梅林村逐步试点推进“慢病配药不出村”服务,通过“健康大脑”平台,医生帮助村里的慢病患者申请到原本得去三甲医院才能配到的药物,并实现常备药品配送到村。
在梅林村,康复护理同样不需要出村。由村卫生站医护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级专家组成的服务团队,定期为村民开展医护上门服务、居家康复训练等。村里配置的家庭病床智能设备还能实现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问诊,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如今,选择在村里看病的村民比例已达到七成。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9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