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为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
当前,教育、医疗、养老等支出对不少家庭而言仍是沉重的负担,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提高部分学生资助补助标准、提高医疗养老保障能力等措施,不仅有助于减轻居民当期支出压力,更通过稳定预期增强了消费信心。4月1日起,福建省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2265元、2195元、2045元、1
当前,教育、医疗、养老等支出对不少家庭而言仍是沉重的负担,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提高部分学生资助补助标准、提高医疗养老保障能力等措施,不仅有助于减轻居民当期支出压力,更通过稳定预期增强了消费信心。4月1日起,福建省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2265元、2195元、2045元、1
回应“加班文化盛行”等痛点问题、明确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鼓励弹性错峰休假,提出多方面举措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面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增量十足。在国新办3月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六部门相关负责人从《方
消费旺,经济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刚刚过去的“3·15”消费者权益日,相关媒体报道了我国在消费环境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更有此前曝光的羽绒制品以“丝”代“绒”乱象,损害了消费者权益,破坏了行业生态;还有某些景区把棉花当作雪花营造“降雪”氛围,剥
扩大内需是战略之举,提振消费是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专家学者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应把握机遇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居民增收、丰富产品服务供给、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消费市场活力涌动春节消费是观察我国经济活力的
刚刚过去的乙巳年春节假期,消费市场持续火热,从需求端的个性化、品质化升级,到供给端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消费市场正在完成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变革的华丽转身。传统旺季叠加“以旧换新”政策东风,令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彰显着中国澎湃的发展活力。春节历来是消费市场的黄金期,也是观察全年消费韧性与活力的一个窗口。“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具销量一路走高,直播电商、即时零售顺势增长……以数字、绿色、健康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活跃在城市和县域,不断拓展消费空间,丰富消费内涵。中国这一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正在持续释放活力。消费市场“新”意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智能家电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商务部新闻发言
近期,多地结合市场需求、地域特色、居民喜好等,投放新一轮消费券,提升居民消费意愿、丰富居民消费体验。覆盖多个领域根据产业特色和居民消费需求,各地推出了不同类型的消费券,覆盖多领域。上海市政府投入市级财政资金5亿元,面向餐饮、住宿、电影、体育等领域发放服务消费券,四类消费券均采用“先到先得”方式领取,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亮点纷呈,以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为特色的新型消费展现出蓬勃生机,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需求,激发了市场活力。国庆假期,重点商圈人流量和销售额均呈现明显增长,各大景区、博物馆里人流如织,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中
景区到处“人从众”、电影市场火爆、网络支付高速增长……从开年到春节再到春暖花开,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引发国际关注。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有序扩容,国际航班班次增加,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意愿提升,入境游市场加快复苏,就是用脚投下的“信任票”。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杂音噪音,诸如“中国的消费动能正在消失”“中国
东部地区消费者满意度向好提升,中西部地区加速追赶。各地在提供多样的消费供给、打造放心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成效显著。 3月15日是第42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持续开展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消费维权年等调查测评活动并发布相关报告,对促进消费环境建设、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
春节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且是观察中国消费经济的重要窗口。近日,各类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日的消费经济大盘数据非常亮丽。今年春节假期全国重点文旅景点的游客数量达1.23亿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了22.8%;内地春节档电影票房达80.16亿元,总观影人次1.63亿,破中国影史春
近日,多家航空公司调整客票退改规则,包括扩大客票免费退改范围、下调经济舱退改费用、新增票价波动退票规则等,还有航空公司直接为注册用户发放国内无理由退票券,给予旅客更多保障。机票退改难、退改贵问题长时间以来备受诟病。一些航空公司设置了严格的退改政策,例如繁复的退改流程、苛刻的时间限制,有时退改费用甚至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我国餐饮业呈现出强劲复苏趋势。2023年1月份至11月份,全国餐饮收入47485亿元,同比上升19.4%,增幅显著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餐饮消费强势复苏,意味着一个烟火蒸腾的中国回来了。这背后,不仅是民间活力的重新释放,也意味着国人消费信心的持续提升。在
本报特约评论员 有以假日经济为代表的民生消费托底,加上居民消费信心不减的加持,2024年内需市场就保住了基本盘。无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还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都旨在补上内需市场短板和化解市场焦虑,化解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的难题,推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增强消费
本报北京5月19日电(记者杨召奎)今年5月21日是第33次“全国助残日”。为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提升广大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天,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联合发布倡议书,倡议提振无障碍消费信心,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倡议书提出,强化无障碍消费安全保障和服务供应,提升残疾人生活消
图为开幕式现场举行的走秀活动。2023中国(重庆)国际消费节组委会供图中新网重庆4月29日电 (记者 刘相琳)2023中国(重庆)国际消费节28日晚在重庆启幕。在接下来一个月时间里,重庆将整合全市商圈、商业综合体及商家,联动线上线下,打造超100场时尚活动和300多场消费促进活动,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消费已成为社会大众的基本消费方式之一。与此同时,网络消费纠纷案件也“水涨船高”。据了解,近5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一审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9.9万件、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件2.3万件,此外人民法院还审结了大量涉及产品责任、租赁合同、旅游合同等涉网络消费案件。为提振消费
本报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齐志明)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共同梳理出“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包括:“价格刺客”有违明码标价诚信原则;“科技与狠活”折射消费者对食品非法添加的担忧;医疗美容风险与陷阱阻碍“求美”消费需求释放;预制菜产品品质及应用场景存
春节假期刚刚结束,消费市场气贯长虹,餐饮、零售、文旅等各类消费市场均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接触型消费复苏释放出庞大的市场需求,“智能家居”“信息消费”“夜经济”等新消费场景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与此同时,疫情防控经受住了春节期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考验,没有出现规模性反弹和病毒毒株变异情况,这为全年经济发展带
近期,我国多地持续高温,热浪来袭的同时也催热了“夏日经济”。消暑类家电、家居用品等“清凉商品”走俏消费市场;多地夜市步行街烟火气升腾……“天气热了,就喜欢在家自制点冷饮,冰爽解暑。”北京市民李女士近日在某闪购平台订购了一台制冰机,1小时即时送货上门的“清凉体验”让她感到十分满意。京东数据显示,近期风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13.9%,两年平均增长4.6%。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分析,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9%,我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