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危机之下,我们该如何决策

薄世宁(北医三院ICU副主任医师)

我曾经参与救治过一名羊水栓塞、大出血的产妇,虽然手术成功了,但大量失血让她的凝血因子消耗殆尽。紧接着,她发生了可怕的凝血衰竭、肾衰竭、脑水肿,短短半小时内,她又发生了几次室颤。我必须迅速给她脱水,纠正她的脑水肿,这样才能降低她的颅内压,还可以替代她的肾脏,排除此时潴留在她体内的各种毒素、炎症因子。我要给她做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但此时如此风险非常大,需要家属做出决策。

患者的丈夫三十多岁,看打扮是典型的经历过风雨、走南闯北的生意人。在突如其来的危机下,他签字的手不停抖着。

巨变和打击会让大多数当事人的理性在瞬间崩盘。在新书《命悬一线,我不放手》中,我把这种状态称为“理性休克”,把这个时期称为“理性休克期”。“休克”是个医学名词,本意是在各种损害因素的突然打击下,器官缺血受损、功能异常。“休克”有两个特点:发生迅速但可逆,如果不能快速纠正,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理性休克”的人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首先,突如其来的打击会让人的大脑进入自我防御状态,思维麻木、迟钝甚至激越都是常态。其次是人性因素,在生死危机面前,人的理性往往不堪一击,很容易出现思维窄化、患得患失、盲目冒险、先入为主等决策偏见。最后是每个医生的沟通能力、每个家属的接受能力不同,在紧急情况下,一个没有医学专业背景的普通人,不可能真正理解晦涩的专业名词和救治原理,不可能真正领悟每项选择的确切意义,以及可能带来的攸关生死的影响。

正如上述那名产妇的丈夫,几个小时内他爱人病情发生的巨变让他手足无措。他不停地说着“我整个人都是蒙的”,意味着他的理性决策能力早已被摧毁。

面对陷入“理性休克”的当事者,作为主治医生,我必须凭借我的专业经验,站在相对中立的角度上,协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对他说,如果她是我的家人,我会选择做CRRT。接着,我向他讲了原因:此时积极治疗才有出路,尽管操作具有很大风险,但我会想方设法降低风险,我愿意和他们一起努力。

听到我的这些话,这个正在被命运暴击、思绪完全空白了的西北汉子慢慢抬起了头,说:“我同意!”

CRRT对这名患者的治疗效果很理想,她的血压、心率越来越稳定,随着脱水,她的脑水肿在减轻,她没有发生可怕的脑疝,也没有再发生室颤和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第二天早上,我停了她的镇静药,很快她就能自主睁眼并可以正确配合做指令性动作了。又过了几天,她顺利地转出了ICU。

很多人说,这个病例的抢救过程太精彩了,在危机面前、在惊心动魄的意外面前,医生们处变不惊、沉着应对,着实令人佩服。但通过这个病例,我更想谈一谈共同决策的重要性。所谓“共同决策”,就是面临疾病危机,医生、患者相互配合,各自发挥优势,共同承担风险,做出尽可能正确的决策。

首先,共同决策不是把问题“甩”给患者及其家属,而是由医生提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建议供他们选择。

如果是糖尿病、高血脂这样的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属往往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且在治疗过程中有机会对他们所选的治疗方案做出调整,不会因为选择错误而对结局带来巨大影响。但在攸关患者生死、患者及其家属进入“理性休克期”的紧急情况下,过度强调患方的自主选择权,把关乎生死的决策完全交给他们并不明智。

其次,提供倾向性的建议不是要剥夺患者的自主决策权,而是共同决策中尤为关键的一环。优秀的医生会清楚一个关键性问题——医生不是治疗的主体,一切应该以患者的需要为重。经常有朋友给我打电话、发信息,让我为他们的治疗选择提供建议,在他们眼里,我帮助决策比他们自己摸黑走路更踏实。而我在审慎地分析病情、权衡利弊并根据我的专业理解提出建议后,也一定会强调,最终选择还在于患者及其家属。

最后,提供倾向性的建议不会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风险,反而可以提升患者满意度。

有人可能会担心: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下,遇到医患互不信任的情况,医生给出倾向性的建议会不会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风险?对,风险确实存在。但在我看来,和把所有决策问题都“甩”给他们相比,大多数患者和家属更希望医生协助拿主意。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64%的人表示,如果自己得了癌症,希望可以自己选择治疗方式;但在真正得了癌症的人中,只有12%希望由自己做决定。这项调查数据说的还是癌症这种慢性病,在面对急、危重病时,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希望医生给出倾向性的建议。很多时候,治疗决策并无绝对的对与错,权利的另一面是责任,医生给出倾向性的建议,也就意味着为患者及其家属分担一部分决策责任。

我相信,绝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感受到医生的努力、真诚和善意。这会提升他们的满意度,从而降低纠纷发生风险。

上一篇:呼吸道感染恢复后仍咳嗽不止?专家推荐6款中药茶饮
下一篇:脑机接口辅助技术帮助截瘫患者自主脑控喝水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世卫组织呼吁为“X疾病”作准备

1796

科技日报北京1月22日电 (记者张佳欣)在近期举行的2024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一种被命名为“X”的未知病原体成为全球领导人集中讨论的焦点。据外媒近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呼吁各国在今年5月以前签署“大流行病条约”,为应对“X疾病”这一共同的敌人作准备。“X疾病”本身不是一

我科研人员提出糖代谢疾病早期诊断新策略

1031

记者1月15日获悉,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李洋团队首次通过非化学、无标记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手段,实现了葡萄糖的高灵敏检测,为糖代谢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策略。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人的空腹血糖正常值在3.9—6.1毫摩尔每升。葡萄糖代谢紊乱,就会引发糖尿病及心

呼吸道疾病传播可能加速要加强重点场所管理防控

1660

  本报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杨彦帆)国家卫生健康委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和健康提示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随着寒假和春节假期的临近,人群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可能加速呼吸道疾病传播。要做好监测预警,加强重点场所管理和重点环节防控。及时向老年人、

当糖尿病“盯”上年轻人(年纪轻轻也要小心这些疾病)

1920

提到糖尿病,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需要注射胰岛素?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在公众的印象中,糖尿病是一种中老年疾病。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包括一些青少年也成为了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为何悄悄“盯”上了年轻人?来听听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宋璐璐的解读。糖尿病建议筛查年龄提前至35岁不久前,宋璐璐所在的内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日常养生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169

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 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饭后烧心:吃花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日常养生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116

立秋后秋燥袭来,不少人感觉身体干燥。那么怎么对付秋燥?12样日常美食煮一煮也能有好的效果。一、水煮香菜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1洗肾排毒把香菜切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日常养生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274

秋葵,在我国江西省的萍乡以及南方地区有种植,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主要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小便

长寿到底和什么有关?应该如何去养生?
日常养生

长寿到底和什么有关?应该如何去养生?

130

平时要养生、不是老了再养生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没病多检

清理血液垃圾吃它就管用
日常养生

清理血液垃圾吃它就管用

124

血液是滋养身体的源泉,它流遍全身的组织和器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也会出现一些“垃圾”,如果它们不能被及时“清理”,就会造成血液不清洁,变得黏稠,流通不顺畅,从而影响健康。这时,不妨通过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