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今年“6·18”大促还有一个多月,各大电商平台已经“蠢蠢欲动”。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6·18”天猫和京东两大主流电商平台将取消预售制。
往年这个时候,各电商平台已经摩拳擦掌,进入“618”大促的准备、预热阶段。各大电商平台通常会在5月底进行预售,消费者需要先支付一定数量的定金,一周后再支付尾款。其间,平台会发放大量优惠券,吸引消费者再次购买。电商平台或商家在预售营销过程中,往往会明示或暗示预售商品卖的是“低价”,甚至是“最低价”,传递给消费者一种“预订了就是赚了”的利好信息。若果真如此,既能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又能让电商平台和商家压低进货、仓储等环节的成本,增强营销的针对性、精准性,提升流量、销量,获得更多的利润,着实是双赢之举。
电商平台和商家的预售营销信息是丰满的,现实却可能是骨感的——有些电商平台或商家在预售环节存有虚假宣传、不按承诺或约定履行等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4月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电商平台预售模式存在多方面问题,包括“尾款”涨价不诚信、预售商品不保价、承诺赠品不兑现、承诺时间不发货、“最低价”宣传不属实等。对此,很多消费者都有切身感受。某网络投诉平台最新数据显示,关于预售的投诉共9万多条,主要涉及虚假宣传、延迟发货甚至不发货等。
同时,预售背后有一套复杂的购物流程,相关的优惠和价格有一套公式链接,消费者在购买预售商品时,常常需要做“算术题”,需要烧脑,而算来算去,不少消费者期待中的“低价”“满减”“先买先得实惠先享受”也可能难以兑现。如此,消费者的新鲜感和体验感下降,自然会产生抵触心理。
其实,在预售模式中,一些电商平台和商家也消耗了不少资源和成本,利润却未达预期。另外,传统电商平台的预售定价模式,也受到了新兴直播电商更灵活的定价促销机制以及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等模式的挑战。
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主流电商平台取消预售制,让促销的措施更直接、更简单,顺应了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顺应了消费者的需求。近年来,消费者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性,对电商平台和商家的促销机制、促销效果(消费体验)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消费变得更加务实,更看重性价比和质价比,更希望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几年,电商平台一直在优化促销机制、简化促销算法和减少促销套路,电商平台取消预售制,也向消费者释放了“远离套路,回归本质”的善意。
在任何一种营销场景中,商家最吸引消费者的卖点都是质量、价格和服务。一些电商平台取消预售制,是促销模式的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在此基础上,电商平台和商家应进一步恪守“以消费者为中心”原则,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在即时销售模式中守住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要坚决摒弃虚假不实宣传,坚持不欺骗误导消费者,不做实现不了的承诺,积极践诺履约,公平合理定价,少一些“弯弯绕”,多送直接实惠,确保商品和服务以及售后质量,才能给消费者体验做“加法”,以优化营销效果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