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咸阳市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被裁”事件持续发酵。5月3日上午,多名被裁医护人员陆续接到咸阳市卫健委人事科工作人员电话通知,让他们到咸阳市妇幼保健院接受调查组谈话。有被约谈医护告诉记者,谈话结果“出乎意料”。谈完以后,医院人事科打电话通知40位被裁医护人员回去上班。
医院根据自身需要,不仅有权而且应该进行“人才优化”,确保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适中。从该院早前发布的声明来看,由于该院综合楼存在安全隐患,需改造加固,住院业务暂停,门诊也从原来的10多个缩减为4个,业务明显萎缩,有必要裁减医护人员。
然而,这次裁员却给人以毫无章法之感。首先,裁员要依合同,而非楼层加固等原因,当职工与医院签订了长期合同,楼层加固就不能成为违反合同的理由。其次,裁员本因业务萎缩,却硬是将其包装成为“末位淘汰”等人才优化原因,给人以掩盖真实意图之感。第三,楼层加固是临时举措,市级妇幼保健院不可能永远一直“业务萎缩”,此后住院业务重开、门诊恢复,若遇“人才荒”,又如何解决?
仓促行事,缺乏长远规划,就极易误伤无辜,使职工缺乏安全感。更何况,末位淘汰是事先约定的规则,还是临时的裁员手段,以及“末位”怎么确定、是否经历了严格的程序等,这些都语焉不详,很容易成为一本糊涂账,公平性难以保障。再加上疫情刚过就急着“优化人才”,且被裁医护大多曾在一线抗疫,难免给人卸磨杀驴之感。
可见,此次裁减医护,无论理由、过程,还是时机,都存在问题,经不起质疑,当地卫健部门介入调查之后,被裁医护回去上班,纠错还算及时。但被裁医护人员即使回去上班,仍会缺乏安全感,医院存在的问题若没被指出,无规则行事还会出现,说不定将来一些医护人员明里暗里还会吃亏,甚至哪一天会因其他原因被裁。让被裁和恢复岗位都有章可循,这些医护才能真正吃上定心丸。
此次事件,触及如何对待合同制医护人员这个普遍问题。在很多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在编人员,又有合同制人员,在合同制人员当中,又可根据合同期限和种类分出不同。在很多医院,合同制医护俨然已成一线主力,但“临时身份”不仅让他们的待遇没有保障,而且动辄解聘,让他们缺乏归宿感。
并且,不少医院对于编制存在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医院总是努力呼吁增加编制;另一方面,减少并最终取消编制,是医改的一个明确方向,很多医院领导为此感到苦恼。由于医院无权限清退在编人员,该院40位被裁医护人员应该都属于合同制人员,因此,这起事件可以看成是错误对待编外人员的又一鲜活案例。
其实,只要换一个思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增加编制越来越难的背景下,将编外人员当在编人员使用,并在待遇、职称、职位等诸多方面努力缩小两者的差距,若如此,则不仅“人才荒”易解,而且多点执业等医改棋也容易走活。以此衡量,该院不仅不应该草率淘汰这40位医护,而且还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