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推进临床医师科研评价体系改革,首次面向临床医师单独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赛道,目的在于支持优秀的临床医师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让医生回归临床并基于临床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以解决临床问题、提高诊疗效果为目标,推动更多真实、可靠、有价值的医学科技创新。”前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召开202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杰青项目”)评审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窦贤康在会上对杰青项目面向临床医师单独设立新赛道进行如是解释。
杰青项目是我国科技界备受关注的人才项目,具有风向标式影响,自1994年设立以来,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在医学领域,受到杰青项目资助的临床医生大多已成长为各学科领域的带头人。
“医学科技创新的开展不仅在实验室,同样也在病房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看来,一些医学研究离开临床实践,有时会出现套路化、短平快等问题,既没有原创性,也没有应用价值,却占用了大量资源,成为阻碍医学创新发展的重要问题。
针对医学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23年以现场走访、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完善医学人才资助体系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一项改革对策:在杰青项目申报中增设“临床科学”选项,并增加10个指标,评价体系中凸显出医学的根本属性,支持优秀的临床医师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2023年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4年医学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注意事项》,明确提出: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增加“临床科学”附注说明选项。
“增设‘临床科学’新赛道,是积极回应医学界的广泛诉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孙瑞娟表示,杰青项目评审机制,应遵循临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考虑临床基础研究的特殊属性,构建体现多元价值的医学科技分类评价体系,对医学领域杰青项目进行分类评审和分类管理,合理分配科研资源,以激励科研人员在不同领域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这次改革释放的明确信号,就是鼓励医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病人。”张学敏告诉记者,“我们鼓励医师基于临床实践开展揭示疾病本质的探索性研究,通过医学科技创新的突破,为改善临床结局,解决临床难题,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评什么?怎么评?
记者从评审现场了解到,评审专家2/3是一线医生,1/3是基础科学家。申请人大多从“临床发现—基础研究—临床应用”这一角度来阐释自身的工作,“这项技术用在了多少患者身上”“一共有多少成功治疗的病例”“有没有机理上的新研究和新发现”等则是评审专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既能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又能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是医学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张学敏表示,杰青项目评审要坚持卓越科学的价值导向,重在对申请人标志性成果的评价,突出标志性成果的三项要点——“发现或发明了什么”、“发现的科学意义或发明的价值”以及这些发现或发明的“真实可靠性”。希望通过医学杰青项目评审改革的一小步,营造有利于“十年磨一剑”的医学学术创新生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科学研究领军人才,引导我国临床医学向前迈进。
窦贤康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根据科学基金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新的职责使命,对今年的评审工作进行全面“复盘”总结,不断完善医学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努力让更多工作在临床一线、潜心医学科技创新的青年领军人才脱颖而出。(本报记者 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