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谢谢你的帮助,老师说,只要我好好练习,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出徒,到团委推荐的化妆岗位进行实习实践了。”收到小王同学发来的微信,董阳阳难掩激动,“这两个月的奔波总算没有白费”。
为落实中央部署和山东省委要求,应对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势,切实履行好新时代共青团职责使命,2024年11月,团山东省委启动实施“引航计划”——重点未成年人群体关爱项目(以下简称“引航计划”)。
该项目以“14-16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后不在学的重点未成年人群体”为关爱对象,通过组织各级团干部、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乡村好青年等优秀青年群体组建“引航小组”的形式,与服务对象进行精准结对,提供“思想引导、学业倡导、职业指导、心理疏导、行为劝导、生活帮导”等“6+X”关爱服务。
作为“引航计划”7个试点县(市、区)之一,团枣庄市峄城区委组建了165人的“引航员”志愿团。董阳阳便是其中一员。
“我第一次以‘引航员’的身份走进小王同学的家中时,她眼神里充满了困惑,面对来访显得有些拘谨,甚至有些排斥。”虽然吃了“闭门羹”,但董阳阳并没有灰心,“不能急于直接问需求”。接下来,她不断调整策略,陪小王同学整理房间,听她讲学校里的故事,听她倾诉对父母关爱的渴望……渐渐地,董阳阳走进了小王的内心世界。
“我想学手艺,但是得不到家里的经济支持,同时也不知道学什么。于是,我习惯把自己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整天在家无所事事。”小王慢慢向“引航员”董阳阳敞开心扉。
了解到小王的实际需求后,董阳阳邀请她参加“引航计划”青少年成长营,通过沙盘游戏和团体辅导等方式,让她逐渐学会表达情绪;通过“引航计划”的资源库,为她定制化妆技能培训课程,并联系了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每周进行远程心理辅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小王已初步掌握化妆的相关技巧,前两天帮带老师告诉她不久后就可以开始实习实践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小王第一时间给董阳阳发了微信。
小王并非个例。调研发现,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破碎、亲情缺失,或因监护人监护能力欠缺,致使学习和生活保障不足,普遍存在性格孤僻、自卑等问题,导致厌学、沉迷网游,甚至过早养成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他们特别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扶,这就牵扯到“帮扶谁、谁来帮、怎么帮”的问题。
团枣庄市峄城区委立足本地实际,扎实推进摸排建档、队伍组建、精准施策等关键环节,联合教育、公安等部门,以初中毕业后未继续就学的未成年人群体为工作切入点,重点面向监护缺失、心理失衡、生活困难、存在不良行为或者苗头倾向的未成年人以及留守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等,通过摸排核实信息,分析学生近况、成长背景和性格特点等,并结合未成年人实际需求,最终确定首批关爱对象53人,精准定位“帮扶谁”。
同时,团枣庄市峄城区委组建以团干部、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乡村好青年等为主体,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群体加入的“引航小组”15个,形成“1个小组结对3-4名未成年人”的帮扶网络,有效解决了“谁来帮”的问题。
针对“怎么帮”这一关键问题,“我们实施有专业力量、有措施清单、有过程管理、有评价机制的‘红黄绿三色台账’,探索‘一手一筛一核’的动态管理模式,对重点未成年人逐人建立引航档案,按照有意愿继续受教育、有意愿就业创业、有心理问题、有不良行为倾向及生活困难等情况分类归档处理,常态化落实‘一对一’关爱帮扶。”团峄城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们的角色介于老师、朋友与家人之间,需要用耐心和专业知识,为这些孩子点亮一盏灯。”从“送温暖”到“听心声”的破冰,再到锻炼技能、突破自我的定制帮扶,最后到帮扶对象看得见的改变,董阳阳越发感到作为“引航员”的责任与使命。
“有人问我:‘引航员’的工作辛苦吗?当然辛苦,寒风凛冽去家访、清晨联系帮扶青少年参加活动、为协调资源不断奔波……但当我看到像小王一样的孩子眼神明亮如星时,我懂了,我们不仅是‘解决问题的人’,更是‘播种希望的人’。”董阳阳说。
截至目前,包括峄城区在内的7个试点县(市、区)共对2576名未成年人开展精准入户摸排,确定首批关爱对象1222名,灵活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对关爱帮扶对象开展精准结对,共开展集中关爱活动83场,建设实体化阵地48个、实习实践基地34个,59名关爱对象通过帮扶引导重返校园,其余的正通过跟班学习、实习实践、自学等方式了解掌握职业技能。
下一步,团山东省委将在全省范围内有序开展摸底排查、人员发动、结对匹配、关爱帮扶等工作,推动“引航计划”成为共青团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公益性项目。
“我们将按照‘每周有见面、每月有活动、每季有回访’的要求,有效发挥试点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关爱帮扶体系,利用1-2年的时间,切实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其在返校就学、职业规划、心理行为、生活困境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贡献青春力量。”团山东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