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全国卫生总费用进一步增加。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今日(8月18日)在北京一个高级别研讨会上透露,2016年中国卫生总费用总计达7000亿美……
中国的全国卫生总费用进一步增加。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今日(8月18日)在北京一个高级别研讨会上透露,2016年中国卫生总费用总计达70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由上一年度的6%提升至6.2%。
刘延东是在“一带一路”暨“健康丝绸之路”高级别研讨会上透露这一最新数据的。卫生总费用包括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及个人卫生支出,显示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和国家整体对卫生投入的状况。
图片发自南方都市报App
医疗卫生支出在国民经济重要性提升
作为国际通行指标,卫生总费用被认为是了解一个国家卫生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按照世卫组织的要求,发展中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总费用不应低于5%。
刘延东在高级别研讨会致辞中介绍,2016年,中国卫生总费用近7千亿美元,占GDP的6.2%,为79.3亿人次提供了诊疗服务,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6.3岁,居民总体健康状况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上升趋势还将持续。2012年,原卫生部组织研究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到2020 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6.5%-7.0%。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的卫生总费用由2010年的19,980.4 亿元增至2015年的40,587.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2%。卫生总费用占我国GDP的比重也不断提升,从2010年的4.9%增长至2015年的6.0%。
2015年可谓是一个拐点。中国的年度卫生总费用首次突破四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占GDP的比重也首次突破6%。
图片发自南方都市报App
从目前的全社会卫生投入增长看,中国卫生总费用支出现状距离“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目标距离可谓十分接近,显示出未来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卫生总费用过快增长并非好事
“中国卫生费占GDP比重还有相当的增长空间”,中国原卫生部长陈竺2012年曾公开表示,中国的卫生费用不但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8.1%),而且比低收入国家的比重还要低(平均6.2%),与中国同在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和印度分别达到了9%和8.9%。2012年的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仅5.1%。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世界平均卫生费用支出占GDP比重9.9%。
美国是卫生费用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2014年的占比达17.1%。瑞典和瑞士也达到11.9%和11.7%。法国和德国的比重达到11.5%和11.3%。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的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为10.2%和7.4%。
不过,卫生总费用虽然能体现一国医疗卫生筹资水平,但却并不一定能体现一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效率高低。
在亚洲,新加坡2014年的卫生费用占GDP比重只有4.9%,和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处在同一水平,但新加坡的人均预期寿命在2015年达到了83岁,排名全球第八。
从新加坡的案例可以发现,如果仅仅是卫生总费用单方面变大,却无法换回更好的国民健康水平,这或许意味着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变得低效。
世界银行、世卫组织和中国财政部、卫计委、人社部共同完成的评估报告指出,由于被抑制的需求,流行病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收入增长和技术创新,支出压力持续加大,医疗费用快速上升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扭转。
“一些高收入国家的经历表明,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过快的卫生支出增长会加重个人、企业、政府的负担,难以持续”,前述报告称。
中国的卫生效率还有待提升
总体而言,中国的卫生效率不算低。刘延东在致辞中也介绍,“我们用人均不到500美元的费用支出,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大国以较低投入、覆盖较多人口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
然而,中国的卫生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国仍有不少患者越过基层医疗机构到医院,特别是设备和人员配备较好的三级医院就医。
大医院人满为患,不必要的诊疗行为造成额外的支出。这不仅增加了整个卫生系统的成本,患者的实际自付费用也增加了。
此外,以往过于强调医疗的卫生体系也被认为不够高效。去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重新确立了新的目标: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更加重视预防。同时,分级诊疗被确立为医改首要目标,家庭医生制度在全国推广。
“目前,我国卫生与健康领域资源供给不足,配置结构仍然失衡,优质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少中高端医疗器械、高值医用耗材以及药品严重依赖进口。”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8月15日也在求是刊文。
刘延东在文章中说,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增强创新能力,同时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健康供给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加普惠、更有效率的健康服务。
南都记者吴斌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