惦记年味儿、营造年味儿、传递年味儿,是人们乐在其中的生活仪式,也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创新的可贵尝试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每到春节,最让中国人念念不忘的醇厚味道就是年味儿。春联、年画、舞狮、团圆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春节怎么过”的选择因人而异,但一定少不了温暖人心的年味儿,离不开沁人心脾的文化气。正因如此,惦记年味儿、营造年味儿、传递年味儿,是人们乐在其中的生活仪式,也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创新的可贵尝试。
今年春节期间,国博开设“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观众徜徉于喜乐氛围的同时,还可以喝到嫦娥奔月拉花的咖啡、吃到大盂鼎模样的雪糕。庄重的文化殿堂与红火的节日民俗不期而遇,带给人们别具一格的体验。
如果说“博物馆里过大年”是激活传统文化的主场,那么春节文创就是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市场。今年是农历虎年,上海博物馆以金代磁州窑的虎形瓷枕为图案元素,开发出虎年“岁岁平安”帆布包、虎运青松挂毯等文创产品;三星堆博物馆以出土的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和金面青铜人头像为造型,研制出祈福神官系列盲盒;安徽博物院以馆藏特色文物为依托,推出虎年创意折叠红包以及龙虎纹鼓座摆件等新春特色文创……这些别出心裁的“文创年货”,包含虎虎生威的寓意、福佑平安的祝愿、吉祥如意的期望,在传统底色上描绘现代色彩,在传统语境中进行现代表达,既给生活加分,也给节日添彩。
新春佳节,是日常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文化积淀的精彩纷呈。年的味道或许不断变化,但年的意义始终如一。烟花爆竹燃放得少了,万家团圆的喜庆氛围却丝毫不减;铺张浪费的陋习渐渐消失,清新简约的仪式层出不穷。博物馆里,厚重的云梦秦简、恢弘的千里江山图、古雅的贾湖骨笛,传承不息的文化味儿是年味儿的深厚滋养;博物馆外,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各式各样的定制礼盒,历久弥新的文化元素,热气腾腾的烟火味儿是年味儿的丰富载体。今天,春节“新的打开方式”,就是不拘泥传统、不迎合流俗,既有文化的张力,也有时代的活力,共同烹制年的味道、诠释年的意义。
迎来送往中,年味儿就在唇边,在耳畔,在眼前,在心间。只不过,年味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更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精心设计的春节文创也好,精彩呈现的文化展览也罢,都不能停留在春节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要在守正创新中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真正勾连起人们的情怀、生活的记忆、文化的魅力。
“吉虎迎新岁,山河庆升平。”正如一款春节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所诠释的那样:让属于历史的神采再次焕然于我们的案头桌边,见证时间的流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重叠辉映。文化常青,生活常新,自然就能年味儿长存。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1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