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我们是不是能看到一个点?”只见老师让孩子们拿起桌子上的意大利面,用眼睛注视着一根意大利面的顶端。这是一节教孩子认识点、线、面的课程,整节课生动、有趣、直观。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这类“复合型”的课程正悄然走红。课程内容取材自日常生活,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问题的引导者,启发孩子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这类课程不只提供知识,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研究思维。
除了这类以培养孩子研究思维的课程备受家长们的关注外,让孩子参加暑期研学也成为家长们的新选择。
从学习知识到培养思维
研学,让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实践体验达到知行合一。这种教育形式已被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广泛认可。近年来,每到小长假、黄金周、寒暑假,“研学热”就会席卷全国。丰富多彩的研学项目吸引家长和学生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到研学活动之中。
今年暑假,刘女士为她6岁的女儿报名了某“哲思创造力暑期营”。宣传资料显示,这款研学产品为期一周,既有线上课程,又有线下实践。刘女士说:“我感觉这个暑期营教的内容不错,帮助构建孩子的底层逻辑和分析能力,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生受益的。”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二楼,有一个“创空间”。这是面向5—18岁儿童、青少年打造的以“创·玩”为主题的创新教育空间和跨学科综合实践基地。该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研学基地,他们区别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从体验、探索、挑战三个层面逐步深入,通过体验式教育开启青少年科学探索的大门。
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也指出,“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各基地要将研学旅行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多举措打造“行走的课堂”
如何将科学教育与研学相结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据此,我国各地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
2022年11月19日,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为湖南省张家界市授牌“科普研学试点城市”,张家界成为国内唯一拥有该称号的城市。近日,张家界市科学技术协会、张家界市教育局、张家界市文旅广体局联合发布《张家界市2023年科普研学旅行工作方案》,全面开启全市中小学校的“科普研学之旅”,让科普研学成为“行走的课堂”。
据了解,张家界市针对青少年科普教育首期推出了7条科普研学线路,包括“访历史人文·探田间课堂”“探两弹一星之秘·立科技强国之志”等。这7条线路让青少年在体验式、沉浸式的户外实践过程中,接受科学知识,锻炼动手和探究能力,激发出创新精神和科学兴趣。
2023年3月,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组织编写了首批东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研学点手册,手册主题包括“科学+教育科研”“科学+智能制造”“科学+生态农林”“科学+非遗文化”“科学+传统产业”5大类,精选东莞市35个公益性科学教育研学点,涵盖了多个科学领域。入选的35个公益性科学教育研学点,均拥有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同时具备承接中小学生出行、开展科学教育的能力,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科学教育研学选择。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需要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如何用好社会大课堂成为关键。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动员相关单位,服务科学实践教育。强化部门协作,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和工农企业等单位,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为广泛实施科学实践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将研学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共同推动青少年成长,使研学因具备了科学教育的内容而变得具体和持续,科学教育则因具备了研学这一载体而得以丰富和完善。”教育界相关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