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条关于美国麦当劳冰淇淋机的风波发霉的新闻,让公众有些担忧,但是让媒体很兴奋,然而,仅过两天,事情就反转了,再次证明莫名其妙的大新闻必有蹊跷。
当然,食谈君还想说说,“上海食药监突袭了麦当劳,他们拒绝开箱”这档事,他们做得很对。
最新消息:发霉零件是清洁滴漏盘
7月26日,一名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麦当劳门店的员工Nick,在其社交网站上曝光了其所工作的麦当劳门店的一组图片。
图片显示,麦当劳门店冰淇淋机内部已经严重发霉。Nick称,他在将此事上报门店经理后,后者不但拒绝进行清理还辞退了Nick。该推特随后在全球被转发数万次,从而引起轩然大波。
炎炎夏日里如果吃的美味冰淇淋就是如曝光照片中的机器中生产出来的,这的确要引起公愤的。
看看,消息就是快,据此,传言麦当劳股价大跌,并且弄出了个麦当劳股价走势图,很像模像样的;
还有消息称,麦当劳全球CEO也为之“动容了”,其“愁容满面地表示‘这是麦当劳史无前例的公关危机’”。
很快,7月26日深夜11点左右,麦当劳中国发布了很一份声明,主要信息有两点,一是麦当劳美国仍在调查事件的真实性,二是中国麦当劳餐厅使用的冰淇淋设备,每天自动定时加热消毒的,确保食品安全。
没过多久,7月27日上午,麦当劳中国再次发声明,这次声明澄清了此前网络上流传的“发霉零件”是冰淇淋机的清洁滴漏盘,用于承接机器运转时可能滴落的零件润滑剂,此零件与奶浆完全隔离,没有接触食品的可能。同时,也辟了“CEO发言”和“股票下跌”两个谣言。
记者想开箱检查?没这权利
不过,在麦当劳中国发声明的同时,中国的监管部门和媒体都没有歇着。
从相关报道可以看出,上海市、广东中山市、浙江丽水市等地方食药监都紧急对当地麦当劳餐厅进行了抽检。
监管部门得到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不管真假,先进行抽检,总体来说也没有大毛病。
不过,比较扎眼的,是某媒体的一个标题:
然而,具体过程其实是麦当劳拒绝了记者的开箱要求,而非拒绝了上海食药监的开箱要求,原因是“打开机器需要先关机,冷却半小时”,而且“冰淇淋对温度要求高,一开一关,会带来另一个食品安全问题”。
麦当劳也没有食言,事后很快发来机器内部照片给记者看。
很奇怪,这个理由合情合理,为什么媒体就拿它做了大标题?
做大标题也就算了,为啥还要打4个惊叹号?4个惊叹号还不连着?
虽然食谈君也干着传播的工作,但还是想说,媒体有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但是没有执法检查的权利!
跟着食药监管人员去店里检查,说好听一点是去“新闻现场”,但如果搞不清楚权力边界,非要自己去检查,那是“ 越俎代庖”。原因很简单,不仅记者无权检查,而且关于现场检查这件事,该检查哪里,怎么检查,记者不可能比食药监管人员更专业!
记者能做的,应该是在现场等待检查结果,当然,如果有疑问,可以询问检查过程和细节。
那么,食药监管人员在现场检查中,有没有检查机器内部的要求和依据呢?
食谈君向相关专业人员咨询后了解到:在现场检查中,监管人员可以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测,但不能违背相关设备的操作规程。
很显然,即使是食药监管人员想“开箱”检查机器内部,也得按照店里的操作规程来,也不能在正常运行中随意停止检查。
食谈君说
此次事件是“虚惊一场”,但是仍然有值得反思之处。全国食药监管部门原本就对麦当劳等餐厅有例行检查,如今,根据网上一则“不明真相”的信息就纷纷出动去“突击”,既浪费了执法资源,也对商家的正常经营造成干扰。
如何既能够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同时又不为网络上编造的虚假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所误导,可能需要从更高的层面进行统筹考虑,比如是否第一时间先组织当事方、专家进行研判——先看看中国有没有这样的机器,相关零部件是什么位置,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然后在监管机构内部做一个风险级别的预判和通告,而不是贸然倾巢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