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医学院松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整理便携式医疗器材,准备为家庭病床签约患者送医送药送检查。
张 磊摄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双塔街道杨枝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在为辖区内卧床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潘 恺摄
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居家医疗服务需求日益迫切。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2.54亿人,占总人口数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1.67亿人,占总人口数11.9%。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他们对居家医疗服务存在巨大需求。
2020年12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重点由二级及以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对有居家医疗服务需求且行动不便的高龄或失能老年人,慢性病、疾病康复期或终末期、出院后仍需医疗服务的老年患者等提供相关医疗服务。目前,广东、四川、江苏等地积极推广家庭病床服务,让更多百姓享受到居家医疗服务的便利。
病床可以设在家里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节约了患者的就诊成本,缓解了看病难问题
家住四川省成都市的黄婆婆是一名“老病号”,患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疾病,几乎每个月都需要到医院进行一次抽血复查。她家到医院的来回路程需要1个多小时,再加上挂号、排队等,看一次病通常需要消耗半天时间。黄婆婆今年70岁了,每次去医院都觉得力不从心,家里人也跟着受累。
最近,黄婆婆申请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后医疗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医护团队上门采集血样并送检,再依据她的病情进行随访,黄婆婆在家就完成了复诊,享受到了专业医疗服务。
从1984年开始,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建立了家庭病床科,如今称为“后医疗服务中心”。中心主任傅晓辉介绍,这里负责患者出院后的管理与服务,服务人群囊括了入院治疗后的患者、出院患者、有后续治疗需求的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服务,例如换管、抽血、肌肉注射、拆线、换药、出院后病情监测等。近年来,成都市探索整合民政部门的家庭照护床位、卫健部门的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医保部门的长期照护保险,将老年医疗、护理、康复、营养健康管理等服务延伸至家庭。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节约了患者的就诊成本,缓解了看病难问题。
4月14日上午,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望湖村郁郁葱葱的乡间田坎上,走来一群穿着红色马甲、背着灰色背包的人,他们是七都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几乎每周,他们都会利用工作闲暇时间,走村串户,给村里行动不便的村民们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穿过几条弯弯曲曲的村道,大约十几分钟到了望湖村25组村民黄卫萍女士家。刚进门,医护人员就忙开了,测血压、做心电图、采血样……“老婆婆,您最近血糖都比较正常,但还是要多下床动动。”沈文仙医生一手拿着血糖试纸,一手慢慢地将病人扶起来。黄女士的婆婆今年80岁,瘫痪在床,11年前因脑血管瘤进行了两次开颅手术。公公也在7年前因脑中风而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每隔两个月,黄卫萍就要喊来亲戚朋友帮忙,用担架抬着老人去医院检查。2018年,七都镇卫生院和两位老人签订家庭病床合约后,两位老人就很少去医院了,医生会定期上门进行基础项目检查,在家里就能享受在医院一样的医疗服务。
“虽然病床设在家里,但医疗服务不打折扣。”黄女士说,公公刚瘫痪在床的那几年,身上很多地方都长了褥疮。但这两年来,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公公一次褥疮也没长过,身体也在持续好转。
医疗支出大幅下降
一些地方将家庭病床纳入医保,并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家住苏州市姑苏区的老王今年63岁,因脑中风瘫痪在床已有多年。2019年5月,在吴门桥街道润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张蕴乐的建议下,老王签约了家庭病床服务。此后,张医生每周都会到老王家查床、治疗、护理,并在特定病历上记录服务过程。
4月13日下午4点,当天的门诊工作结束,张医生骑上电瓶车来到了老王家。一进门,张医生就将家庭医生助诊包放在桌子上。助诊包容量不大,却是一个“百宝箱”,装满了各种小型医疗仪器,微型B超机、心电图仪、血压仪、血糖测试仪等。
“利用家庭医生助诊包与智慧医疗,我们不仅可以在老年人家中实现体温、血压、血糖、脉氧、肝功能、血脂、尿酸、血红蛋白、尿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和超声等检测功能,还能远程连线医联体专家,通过屏幕实现面对面会诊。”张蕴乐说。
润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黎介绍,中心自2007年开设家庭病床,主要针对因年老或者体弱而行动不便、住院就诊确有困难的患者。服务对象包括长期卧床不起的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瘫痪在床患者、老年性痴呆患者等。中心建立了家庭病床管理网络,成立管理小组,由组长及各团队责任医生组团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同时还对家庭病床服务质量、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定期评估。
自从签约了家庭病床,老王的儿媳杨女士明显地感觉到婆婆的医疗支出大幅下降,一个结算周期是180天,半年内共花费了4000元,报销3600多元,自费部分400元不到。过去婆婆每年在医疗上的支出都在1万元以上,如今减少到每年花费不到1000元,这让杨女士非常惊喜。
苏州市卫健委基层卫生与老龄健康处处长于可人介绍,原则上由具备开设家庭病床资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苏州市将家庭病床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每年都有财政上的补贴。家庭病床纳入医保项目,除起付线、建床费50元、巡诊费每次自费25元外,其他费用按比例享受报销,超过起付标准累计在4000元限额内按90%的比例结付。
为了精准了解老人健康养老需求,2019年以来,成都市对老人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进行了专业评估。对有居家医疗需求的高龄、重病、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优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老年人群营养健康管理与照护制度,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安宁疗护等服务。全市10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90家已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2020年5月,成都市将城乡居民纳入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截至2020年底,累计受理失能评定4.32万人,通过评定并享受待遇3.19万人。其中居家照护1.89万人,机构照护和机构上门照护0.31万人。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苗艳青认为,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有利于更好地照护失能老人,既可满足患者长期医疗服务的需求,又可让患者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康复、疗养,同时不占用大医院医疗资源,提高了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一些地方将家庭病床纳入医保,并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苗艳青认为,对有家庭病床需求的65岁以上老人评估病情之后,将其纳入慢病管理服务项目中,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当地的居委会进行专业照顾和管理,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探索社会力量参与
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家庭病床的价格机制,体现劳务技术价值,激励医护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卫生院已有签约家庭病床24张。按照卫生院目前的人力物力,最多只能建200张,这与居民旺盛的需求不相匹配。院长任鸣炜告诉记者,卫生院开始寻求第三方力量的介入,与社会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家庭病床的建设。
横扇街道北横村22组村民老赵是家庭病床的受益者。7年前,双目失明的老赵从家中楼梯上摔下后一直瘫痪在床。签约家庭病床后,横扇卫生院的医生会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与卫生院签约的苏州久久春晖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也会派遣义工上门提供康复、理疗服务。“医生工作忙一点,如无特殊情况,基本上只能保证每周去一次,但我们义工每两天就会去一次。”苏州久久春晖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义工徐永宝说。
4月14日下午两点,横扇卫生院的孙春英医生来到了老赵家中。见到医生来,老赵翻过身来,用双手用力撑在床板上,身体慢慢地往床头移动,短短几秒钟时间便坐了起来。“老赵恢复得真好,才半年多工夫,他就能自己坐起来了。”老赵的妻子说。
“正是因为有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拓宽家庭病床的服务深度,让患者真正在家里享受到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任鸣炜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互联网平台和医疗机构或是护理人员合作,发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满足居家康复等人群的需求。
苗艳青认为,家庭病床服务是由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提供的一种延伸服务。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家庭病床的价格机制,体现劳务技术价值,激励医护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一些地方探索在医保、长护险之外提供社会化的家庭病床类服务,明码标价收费,服务项目更多,可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23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