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军(右)正在进行血管缝合。
国庆中秋双节,对大部分人来说,意味着家人团聚和外出游玩,但对医生而言,生命接力不会因假期而中断。10月2日,刚回到四川老家的北京友谊医院肝移植中心主任朱志军庆幸自己抢到了飞机票,当天又马不停蹄飞回北京,开始了长达十多个小时的两台肝移植手术。
返京连夜操作2台手术
“从2号下午开始的连续两台肝移植手术。第一例病人肝功能衰竭,肝昏迷行人工肝治疗,急症手术,可见病肝萎缩变形。第二例病人因消化道出血行TIPS治疗,支架植入后继续反复发作,消化道大出血肝昏迷,大量腹水,腹膜炎,术中见门静脉血栓形成……”
10月3日早上6时,朱志军发出一条朋友圈消息。
朱志军的微信朋友圈就像是一本优等生的课堂笔记,经常能见到大型手术后的回顾及总结,唯一不同的是,发出这条消息的朱志军,原本应该在四川老家,和亲人享受国庆假期。
10月2日下午1时许,在北京一家军队医院,一位器官捐献者达到死亡标准,随后,捐献者的肝脏被送往友谊医院。与此同时,当天上午刚刚回到四川老家的朱志军,马不停蹄地飞回北京,站在了手术室中准备进行器官移植手术。
接受手术的是位50多岁的外地患者,5年前进行过肝移植,但出现了胆道并发症,肝脏功能越来越差。2周前,患者来到友谊医院就诊,5天前病情突然加重,陷入深度昏迷状态,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
随着捐献器官的出现,患者迎来了这场生命接力。参与手术的主要医护人员共有5位,除了朱志军,还有一位也是从外地被临时召回,他们通过长达6个多小时的手术为患者植入了健康的肝脏。
当天晚上,休息几个小时后,朱志军又开始了第二台高难度手术。这位外地男性患者今年40多岁,已经在医院等待半年多,前阵子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状况。这台移植手术通宵完成,持续到10月3日早上9点才结束,彼时,接受第一台手术的患者已从昏迷中苏醒。
“紧急召回”属家常便饭
对于返乡当天就被紧急召回的情况,朱志军说他早就习惯了。想要进行移植手术,患者必须等待到合适的捐献器官,除非是亲属之间捐献器官活体移植,否则,器官的移植捐献都是“临时事件”。捐献者去世前,医生们只知道其处于危重状态,无法判断何时达到死亡标准,因此手术无法计划。
对医生来说,出现适配器官就意味着患者有了珍贵的康复机会,一旦错过,可能再也等不到下一次,患者就会在某次急性并发症中死亡。而相比肾移植、心脏移植,肝移植由于没有体外循环等替代性措施,是最急迫的器官移植手术,想要争分夺秒地挽救患者,为了放假而将手术延后,是绝不可能的事。
今年8月,朱志军在英国留学的女儿毕业了,朱志军原本和女儿约定好,会参加她的毕业典礼,但由于一场临时增加的移植手术,参加毕业典礼的事情不了了之,第二天一场重要的国际会议也被错过。“当然会有遗憾,毕竟一辈子就这么一次,”朱志军说:“但她也习惯了,从小到大,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前年的国庆节,朱志军的一位同事开车回东北老家,走到一半,因为突发的手术又临时折返,由于老婆不会开车,于是老婆孩子也一起被拉回北京。
“当医生就是这样。”朱志军说,今年,友谊医院预计能做200台肝移植手术,其中一半是家属捐献器官,这意味着要进行两台手术。巨大的工作量,让节假日加班加点成为常态。
新京报记者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