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并且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危害人群的范围越来越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不能正确认识糖尿病,对于自身存在的高危因素也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家庭和糖尿病”,在山医大一院举办的主题义诊中,专家提醒广大公众,对于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而言,一定要重视“警告”因素。
A、糖尿病究竟会不会遗传
“糖尿病不是遗传病,但是却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对于广大“糖友”广泛关注的糖尿病是否会遗传的问题,山医大一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彦很明确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据她介绍,最新临床数据显示,兄弟姊妹里如果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其他人就有70%的机会会得糖尿病;如果父母亲有糖尿病,子女得糖尿病的几率是30%。“如果家里有这样的情况,就要发出警报了,是否会得糖尿病,家族史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后天生活的环境也很重要。”王彦进一步解释,“假设我父亲有糖尿病,我可能只有30%的几率会得糖尿病,可我在日常生活中,动得少吃得多,超重、肥胖,还有工作、生活压力大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诱因,促使我得糖尿病;如果我的兄弟姊妹里有一个人是糖尿病,那我就有70%的可能性了,为什么?因为大家除了爸爸妈妈遗传下来的基因以外,还有相同的生活背景和环境因素,发病概率就会更高一些。”
糖尿病被称为“无症状性”疾病,常常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当身体不明原因地消瘦、尿多、口干、喝水增多、乏力时,就该警惕糖尿病的出现。糖尿病的高危信号包括:
1、年龄≥40岁;
2、超 重(BMI≥24 kg/㎡)或 肥胖(BMI≥28 kg/㎡)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3、一级亲属中有Ⅱ型糖尿病家族史;
4、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5、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6、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7、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
8、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王彦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如果已经出现以上高危信号,一定要定期进行筛查,并进行健康干预,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B、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危害
王彦介绍,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过度摄入,易引起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发生糖尿病的概率。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发病之前,饮食没有节制,有的人很喜欢吃甜食,导致肥胖而引发疾病。
此外,糖尿病与高血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互为“祸根”。高血压患者中,有不少人血糖水平和血浆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人群。还有一个与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都有关的原因,叫做“胰岛素抵抗”。如果高血压患者的胰岛素难以承受长期高负荷的重压,功能逐渐减退至衰竭,直至无力分泌胰岛素,体内血糖便急剧上升,引发糖尿病。因此,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注意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疾或者早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同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C、防控糖尿病 家庭关爱很重要
王彦表示,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离不开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配合。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家属,由于对糖尿病知识不了解,在为患者准备餐饮、配合治疗方面不知所措,再加上患者自身重视不够,以致于病情得不到良好管理和控制,促发了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家庭成员应该和患者一起学习糖尿病知识,了解日常饮食、运动和口服药物及胰岛素应用注意事项。鼓励患者配合医生科学治疗,一起战胜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人70%以上,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王彦提醒,对于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而言,家庭成员应该理解和关心患者,照顾好其饮食起居,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糖友的思想负担会减轻,使治疗效果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家庭成员还应关注药物应用。如果糖尿病患者反复出现低血糖,尤其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下降,口服药物或胰岛素应用往往被遗忘或记错。还有病友对道听途说的偏方、保健品信以为真,由此造成的麻烦屡见不鲜。家属有必要了解患者应用的药物种类及服用方法,保证其按时、按量服药。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家属还应向专业人员学习注射技术,帮助不能自行注射的患者,同时对自行注射的患者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还要关注患者用药后的感觉,发现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此外,家庭成员还应协助进行血糖监测。规范的血糖监测有助于血糖控制达标,有些糖尿病病友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次数很少甚至不测,还有些老年人不能正确使用血糖仪,经常凭自我感觉判断血糖高低,致使治疗方案无法及时调整,影响治疗效果。家人应当了解血糖监测相关知识,督促、鼓励并帮助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此外,还要督促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及时复诊可更好地调整降糖药物以便血糖达标,预防和及时发现并发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