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医师可以成为科学家

【医界观察】

医师科学家是兼具临床诊疗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推动医学诊断技术、治疗方法和医学科学整体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国外对医师科学家的培养体系、成长路径和现实挑战已有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而这一职业身份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其培养模式与职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尚不充分。

2024年3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首批“北京市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从众多青年医生中遴选出30名坚持“临床+科研”双轨发展的优秀医师进行系统性科研培训,这也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医师科学家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基于此,调研组对参与北京市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的学员进行了深入访谈,探究他们从医学生、住院医师到真正期望走上医师科学家之路的经历与挑战,并据此为完善国内医师科学家的培养与支持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综合访谈结果,我们梳理出影响我国医师科学家早期职业发展的四个维度:个体因素、导师因素、组织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这些维度相互交织,动态影响医生从早期(如医学生、住院医师)到完成独立科研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

个人因素是驱动医师科学家“临床+科研”双轨发展的主要因素。访谈发现,科研兴趣与职业初心是青年医生选择走向研究道路的主要原因,也是支撑他们在临床任务与多重压力下保持非功利性探索的直接内驱力。系统化科研训练及多元科研经历对其成长路径也有很大影响。早期科研训练不足的医生往往只能停留于发现问题的阶段,难以推进方案设计与实践验证;而拥有优质科研积累的人则能更快实现科研能力跃迁,并持续投入研究工作中。

导师对医师科学家职业轨迹的塑造和巩固至关重要。研究发现,一些医生之所以选择走向医师科学家的道路,很大程度是受导师在临床与科研中“双线并进”做法的影响,导师对科研的热情往往会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自主性。重视科研的导师不仅会积极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课题与论文写作,也会通过深入、具体、紧密的指导,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实践证明,有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团队更易产出成果;反之,导师只强调临床技能,往往会令学生错失关键科研培养期或在关键节点的发展陷入停滞。

组织的支持是医师科学家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因素。对处于关键转型期的30~40岁青年医师科学家群体来说,充足的研究经费、生活待遇保障、稳定的研究时间以及对研究团队支持是他们全身心投入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组织内部对医师科学家的定位同样重要,只有组织认可这类特殊群体的重要性,才能为他们提供相匹配的资源和制度保障。调研发现,医院或科室层面积极互动的科研文化与氛围会直接影响青年医生投身科研的积极性。

外部环境决定了医师科学家职业的稳定性和长期发展潜力。尽管目前科研评价体系对项目数量和文章数量的强调提高了科研产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质量、深入性研究的产生。青年医生为降低研究失败风险并节省时间,往往选择见效快、周期短的项目以满足职称或绩效评定的需要。此外,一些研究项目基金的资助方式也限制了科研的自由度,对规定时间节点和必须的产出结果的要求,导致青年医生优先考虑“快速出结果”的课题,而不是花精力在更有潜力但需要更长时间的研究上。

在合作生态环境方面,青年医师科学家对合作抱有积极和开放的态度,希望通过跨组织、跨专业合作来弥补自身科研短板,但目前合作环境中缺乏将各领域专家、团队信息整合的对接平台。在临床工作压力下,这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来寻找合适且愿意合作的伙伴的高成本探索方式,往往使他们望而却步,导致潜在科研机会被迫放弃。调研发现,目前的一些学术论坛和会议未能提供深入实质性对话的渠道和合作机会,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学习顶尖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医师科学家更倾向于与同龄的优秀研究人员合作。顶尖团队的研究方向通常已高度聚焦,难以适应年轻医生的兴趣和需求,而与同龄人合作则能够更灵活地拓展研究方向,实现双赢互助。

总的来看,个人因素和导师引导是促使医生迈入科研道路的重要动力,但能否长期坚持并取得成就更多取决于组织和外部环境的配套支持。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完善。在本科或硕士阶段注重科研兴趣、科研思维、科研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研究技能训练;在博士与住院医师阶段应强化系统化科研训练和实践;在青年医生步入临床一线后,则需要有针对性的高阶科研培养,如与高水平团队合作或海外交流,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等。

2.加强导师科研引路人的“杠杆效应”。鼓励实行“多导师制”,由临床导师与基础研究导师共同组成导师团队,为青年医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强调导师在科研价值观和学术素养上的“传帮带”,推动学生在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间找到平衡。

3.加强组织支持。医院层面应设置差异化考核,将“医师科学家”与普通临床医生区别管理,提供适当的科研脱产时间与经费补贴;建立专业科研辅助团队(如数据统计、实验技术支持等),减轻医生在技术和行政事务上的负担;为青年医生提供研究启动经费,并保证项目时间和产出的自由度;医院领导层重视并妥善处理好临床绩效和科研投入之间的关系,为医师科学家群体留足成长空间。

4.优化外部环境,释放创新活力。政策层面可出台更灵活的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审政策,适度容忍失败与长周期项目,为高质量研究创造空间;构建全国性跨学科对接平台,提供各研究领域专家信息共享与合作撮合服务;提高医师科学家职业身份在社会及医院管理层面的认可度,从制度上给予更多激励与保障。

为有效增强我国医师科学家的培养与保留力度,我们呼吁在人才培养方案、导师制度、组织运营模式和宏观政策层面进行综合改革,逐步构建起灵活且可持续的多维度支持体系,使更多临床医生能在繁忙工作中保有科研热忱与产出,从而推动我国医学科技实力与临床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管仲军、郭馥祯,分别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书记、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全国中医馆数量增至约4.2万个
下一篇:怎么用手有讲究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科学家呼吁全球携手创建AI虚拟细胞

200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美国斯坦福大学、基因泰克制药公司和陈-扎克伯格基金会的科学家团队在发表于最新一期《细胞》杂志的论文中指出,鉴于人工智能(AI)的最新进展,以及关于人类生物学的大规模实验数据已达到关键量级,科学界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利用AI来创建虚拟人类细胞。这种细胞将能够代表

科学家创建人体胚胎皮肤图谱

338

据最新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来自英国威康桑格研究所、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及其合作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测序和其他基因组学技术,创建了首个人类产前胚胎皮肤的单细胞和空间图谱,并揭示了包括毛囊在内的人类皮肤的形成机制。在实验中,研究团队在培养皿创建了一个能够生长毛发的“迷你皮肤器官”。利用这一

科学家助力可视化食品安全快检

328

本报合肥10月17日电(记者丁一鸣)亚硝酸盐作为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含氮无机化合物,是氮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它作为食品添加剂,可以延长食品保质期,但过量摄入可致中毒,甚至转化为致癌物。为了更准确检测出亚硝酸盐的存在,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新

我国科学家在肺纤维化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新知)

1903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进展迅速且致命的肺部疾病,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挑战。前不久,我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揭示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并找到了有望治疗肺纤维化疾病的新靶点。该成果由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汤楠实验室牵

科学家发现红斑狼疮病因和“逆转”方法

130

红斑狼疮病因不明且目前尚无根治手段。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和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分子缺陷,可促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破除这种缺陷可能会“逆转”该疾病。研究成果10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红斑狼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这项新研究之前,科学家一直未能找到该病起

“大健康”产业急需数据科学家

837

“我们国家医疗领域具有数据量大、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但缺乏高质量数据集,也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特别是数据科学家。”7月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讨会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求。毛群安表示,数据科学家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稀缺资源。“如今,要

我国科学家对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取得突破

1135

  据新华社深圳7月4日电 (记者白瑜)《自然》杂志美国时间7月3日刊登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何裕隆、张常华教授团队主导的科研成果,揭示了一种DNA修复蛋白(NBS1)蛋白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化疗耐药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对困扰全球医学界的“百年谜题”肿瘤如何产生耐药机制研究取得突破。  《NBS1蛋白乳酸

我科学家锁定心房颤动治疗新靶标

684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丽云 朱虹 通讯员衣晓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当前,房颤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然而临床上依然缺乏安全有效的房颤用药和干预对策。6月7日记者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教授杨宝峰团队证实,内源性多肽Spexin能够有效降低房颤易感性。提升血液循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日常养生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169

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 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饭后烧心:吃花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日常养生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116

立秋后秋燥袭来,不少人感觉身体干燥。那么怎么对付秋燥?12样日常美食煮一煮也能有好的效果。一、水煮香菜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1洗肾排毒把香菜切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日常养生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274

秋葵,在我国江西省的萍乡以及南方地区有种植,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主要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小便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健身方法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131

想要练出完美好身材那就要运动,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种新的运动健身法,那就是平板支撑(plank)。供图/视觉中国平板支撑,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健身房都流行无器械运动。因为它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