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作为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6月6日是第九个“中国房颤日”,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联合强生医疗在北京启动“医路相伴”——2021中国房颤日疾病科普公益传播项目,并推出“护心爱脑 健康一生”——2021中国房颤日特别策划主题活动。强生医疗心血管及专业解决方案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曦呼吁,希望社会各界关注心脑疾病,持续创新探索诊疗路径,构建房颤疾病管理的全流程、多元化生态圈。
强生医疗心血管及专业解决方案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曦
提升公众疾病认知 力推房颤科普传播
陈曦表示,目前中国的房颤患者数量庞大,且每年持续递增;然而与之不对等的,是公众对房颤的低认知度,这或与其“隐形性”有关。“房颤的症状是心慌、胸闷,不会直接导致病患生命的受损,但是它带来的后续心脑血管疾病是难以挽回的,比如脑卒中。”
陈曦特别提到,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不少潜在患者却完全不知道自己有房颤疾病,因此错过治疗、治愈的最佳时机。这一境况,让提高公众对房颤的科学认知并知晓预防手段,显得格外迫切。他表示,强生医疗正在开展临床疾病教育,其中包括具备房颤手术能力的专科医生教育、全科医生教育、病患教育以及家属教育。“得到正确治疗的中国房颤患者的数量,只是发达国家房颤患者数量的1/5。我认为,应依托媒体宣传做好疾病科普传播,加强大众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让患者主动去有房颤治疗资格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的诊疗和管理。”
近两年,强生医疗携手北京白求恩公共基金会开展了一系列的公益健康教育的活动,旨在将房颤疾病科普广泛渗透到大众中去。“做好房颤的疾病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艰巨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工作,我们希望与各界力量协同推进。”陈曦说。
“心”“脑”联合并治 推动分级诊疗惠泽基层患者
陈曦表示,房颤引发的脑卒中已成为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可导致致残性并发症。因此,面对如何尽早干预房颤、防止脑卒中这一重要课题,业内提出了让房颤和脑卒中联合诊疗的“心脑共治”诊疗模式。
“‘心脑共治’代表一个整体的治疗理念。”陈曦解释,“与一般性脑卒中的不可预防性所不同的是,心源性脑卒中是可预防的,可以通过对房颤的提前干预进而降低后续发作的可能性。”他表示,对诱发心源性脑卒中的房颤进行尽早干预,特别是用微创、介入等对人体损伤较小的方式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患者的健康恢复,所以推广“心脑共治”理念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有着庞大人口的中国县域存在大量隐形患者。对此,陈曦认为,在县域医疗机构中做房颤的早诊早筛工作非常有价值。一方面,患者可以配备具有心率监测功能的电子穿戴设备,对房颤的发作起到基础预警作用;另一方面,房颤中心的建设应不断地下沉。陈曦介绍,强生医疗致力于推动以一线、二线城市的大型三甲医院和心血管专科医院为圆心的房颤中心辐射到基层,建立具备房颤诊断和射频消融手术能力的专业机构,切实提升当地居民的早诊早筛意识,让基层的房颤患者可以在当地医院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实现看病不出家门口。
倡导房颤全病程管理 搭建多层次医疗支付体系
对于老龄化进程加速的中国而言,房颤患者数量的增速或将加快,其带给社会、百姓的经济负担不言而喻。陈曦表示,很多心源性脑卒中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他们因病致死、致残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知之为时已晚。“事实上,心源性的脑卒中可以在疾病的前症上进行干预,为尽可能减少这类悲剧发生,强生医疗建议为患者提供全病程管理,而不是局限于诊疗过程。”
为此,强生医疗在近些年开始打造房颤多层次支付体系,联合险企和有关经济研究机构,围绕如何将房颤疾病治疗与健康险进行结合、并让患者利益最大化,进行研究和打磨。“我们和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合作,将中国的医保支付体系、射频消融手术对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度等有关条件和数据进行模拟,目前研究出了多元化的保险产品价格体系和支付方式,也意味着未来患者的诊疗手段将出现更多可能。”陈曦补充道,“同时,我们也联合商保企业,针对房颤的筛查、检测等前症环节,研发有关保险产品,不仅给到患者支付的保障,也希望促进患者早期疾病教育管理。”
陈曦表示,强生医疗愿与社会各界携手,将房颤疾病的预防、诊断、检查、治疗以及术后康复的整个疾病进程,整合为疾病全流程管理生态链,同时探索更多的创新支付方式,共同解决因房颤疾病带给社会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