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近日印发《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将散布在多个文件中对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的要求统筹整合、修订完善,指导医疗机构系统、规范地开展门诊质量管理。可以说,《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的发布实施,是医疗质量管理提升的一个新里程碑,将有助于提升群众的就医安全感和满意度。
以往去医院就诊遭遇的不顺心,可能每个人都能说出几条:收到通知几点到医院就诊,结果按时到还得等上一个多小时;第一次去一家医院,各种标识不够明白,想找人咨询还得排长队;APP上约号,绑定信息没有医保选项,到医院发现挂的号看病得自费……更不用提挂不上号的焦虑,约会诊的繁琐。这些就医体验,不仅让不少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机构门诊的印象大打折扣,因为医院管理粗放导致患者救治不及时等问题,也常常成为医患纠纷的诱因。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诊疗人次超过30亿。预约诊疗、多学科(MDT)门诊、特需门诊等新的服务形式日益增加,对加强门诊质量管理的需求越来越高。提升门诊质量,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按照世卫组织质量工作小组的意见,医疗服务质量包括服务过程的有效与舒适性、资源的利用效率、危险管理、患者的满意程度等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以管理促门诊质量提升,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毋庸置疑,门诊质量最关键的是安全,尤其在急诊、门诊手术等环节。当前,我国医疗机构门诊安全总体质量较为稳定,但医疗机构依旧要加强管理,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提升门诊质量,要在提高门诊服务效率上下功夫。优化院内科室布局、就诊流程设计、医生出诊排班、检查检验与复诊衔接程序等,不仅能够减少患者等候时间,还能大大提升医疗资源的运作效率,促进医院效益提升。
提升门诊质量,必须做到全体动员。门诊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涉及整个医院范围,涵盖所有领域和科室。大到多学科会诊的安排,小到药盒上小小的服用提示,再到电梯运行安排、座椅设置、卫生间的清洁消杀等后勤服务细节,都关系患者就医体验,哪个环节懈怠,都会拉低门诊服务的总体质量。因此,必须确保每个人都服从质量管理制度,同时按照院、科两级责任制不断完善门诊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定期收集、分析、反馈门诊质量数据,推动门诊质量持续改进。
提升门诊质量,还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北京一家医院在对几年门诊大数据分析后,如今在预约挂号环节已能准确估算出患者来院就诊时间。通常情况下,患者等候时间减少到10分钟以内,人员聚集减少,诊区的秩序和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在优化管理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还有很多应用场景,医疗机构要主动借力,推动门诊质量管理再上台阶。
患者病症有轻重、情况各不同,对门诊质量的感受也千差万别,质量改进没有终点。期待医疗机构严格执行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多换位思考,努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不断提升就医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9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