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在我国海南、福建等地区是一种常见的小零食,但是,它却是一种致癌物。研究发现,在中国常食用槟榔的人,发生口腔癌的风险是无此类习惯的人的58.4倍。
槟榔中含有大量槟榔碱,槟榔碱很容易灼伤口腔黏膜。长期嚼食槟榔,口腔黏膜在反复物理刺激、烧灼和修复过程中,容易导致口腔黏膜发生纤维性病变。口腔黏膜纤维化后,患者舌头、口腔黏膜将变硬,张口困难,舌头伸不出来,口腔出现溃疡、白斑,苦不堪言。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袁亚维强调,口腔黏膜纤维性变是癌前病变,不及时纠正和制止将有可能发展成口腔癌。2003年,槟榔被世界卫生组织肿瘤研究机构列为一级致癌物。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发布的致癌物清单中,槟榔也在一级致癌物之列。
槟榔为何会致癌呢?袁亚维称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槟榔渣属于粗纤维,长期嚼食槟榔,口腔黏膜反复摩擦,容易造成黏膜损伤,形成局部慢性溃疡,进而导致癌变。
第二,研究表明,与槟榔一同咀嚼的荖花和石灰具有一定的基因毒性,为诱导癌变提供可能。
第三,槟榔中含有大量槟榔素、生物碱,它们类似香烟里的尼古丁一样,一旦进入人体,能够刺激人体的内分泌,使人体产生兴奋、舒畅感且易上瘾,所以槟榔也可以被称为“软性毒品”。
此外,槟榔素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易促进上皮细胞凋亡,食用过程中很容易灼伤口腔黏膜。长期嚼食槟榔,口腔黏膜纤维性病变的发生率显著提高。如果长期把嚼食槟榔视为一种生活习惯,便会大大提高口腔癌的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