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出伏,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过去了,开始向秋天过渡,气候逐渐干燥,早晚温差变大。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医师国生提醒,出伏之后白天气温仍较高,秋燥既临暑湿尚在,此时应注意涤荡暑湿、润燥祛火、调护脾胃、柔肝养血。
科普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医师 国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治医师 马小亮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秋季燥字当先,养生注意养阴防燥。此时,可以多吃一些清心润燥的食物。中医认为酸能敛阴,建议在饮食中配合一些酸性食物,比如山楂、乌梅、石榴、葡萄、猕猴桃等。
闷热虽有缓解,但湿气仍重,湿气重浊则人容易感到疲乏,即我们常说的“秋乏”。“秋乏”易引发睡眠不足、血压不稳,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此时早睡早起,规律作息尤为重要。
出伏后仍有高温,水分损耗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有血栓形成风险,应注意补水,每日摄水量应不少于2000~2500毫升,睡觉前和晨起饮水预防效果更佳。
运动要契合早晚凉、午间热的气温变化规律。早晚锻炼,应时而动,可加快新陈代谢速度,起到防病抗病的效果。朝宜动,晨练推荐健步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不仅能增加机体抵抗力,也对心肺功能有良好提升作用,有效预防高血压、高血脂、肺心病以及胃肠功能低下等疾病发生;晚宜静,晚间宜坚持静养,如盘腿打坐,让机体自然放松,有效排除杂念和烦恼,使心情舒畅。
专家还推荐了几个养生穴位:
丰隆穴涤荡暑湿
丰隆穴取穴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胫骨前肌的外缘,该穴位是非常重要的化痰祛湿穴位。每天点按丰隆穴,每日两次,每次三分钟,不仅可以改善体内湿气的停留,还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痰湿,减轻暑湿困乏的症状。
合谷穴润燥祛火
合谷穴取穴于双侧虎口位置,此穴清热解表、清咽利喉、通经活络。配以太冲穴,取穴于脚拇指和脚食指之间的凹陷处,有清肝火、消肿痛的功效。兼顾内庭穴,定位于第二、三脚趾之间,对于肺热引起的咽喉肿痛、胃热引起的消化不良等情况都有缓解作用。每日点按,轻重相济。
足三里穴调护脾胃
足三里穴是调理脾胃要穴,取穴于胫骨前缘外侧端一横指,按摩足三里穴的力度可由轻而重,反复多次按摩,待出现酸、胀、麻的感觉即可。配以内关穴:取穴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两寸。按摩内关穴时宜用指尖按压,每侧数分钟,直到产生酸胀的感觉。辅之以中脘穴:取穴于上腹部,肚脐和胸骨下端连接线的中点。按摩中脘穴宜用揉法,轻揉缓推数分钟,疏通经脉,调理脾胃,尤其对于消化不良等脾胃问题有良好效果。
章门穴柔肝养血
章门穴取穴于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章门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兼具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功效。双手中指点按做环状运动,每日两次,每次三分钟。配合三阴交穴,取穴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此穴调补肝肾,行气活血,按摩时可用拇指顺时针按揉三阴交穴两分钟,然后逆时针按揉两分钟,力度以局部有酸胀麻感为宜。配以行间穴,取穴于足背部,当第一和第二趾间,趾蹼后缘赤白肉际处。此穴平肝降火、解郁安神,可用指尖掐按行间穴3~5分钟,力度以局部有酸胀麻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