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门诊上看到一位30多岁的男性,从事软件编程工作,长期熬夜加班,几乎天天晚上九十点钟点外卖,自以为冬季该进补,所以经常点一些烧烤牛羊肉之类的“硬餐”,以至于夜间烧心反酸而失眠,还长了痤疮、出现便秘等症状,甚为苦恼。
对于都市大多上班族而言,白天上班匆忙,早餐和午餐往往将就,只有晚饭可以吃得比较轻松安稳,所以一天就指着晚上这一顿了,更有甚者还养成了加餐吃夜宵的习惯。此外,老年人本来晚餐应该是清淡的,但大多与孩子们一起生活,一家人只有晚饭可以在一起好好吃,所以早饭和午饭都随便糊弄一下,然后晚上做一桌子菜,餐食过于丰盛。晚上进餐过晚、超量、太油腻,导致胃肠加班、超负荷运作,违反了作息规律,到了夜里该休息时头脑无比清醒、难以入眠,或是餐毕即困倦入睡,然而食物尚未消化,导致夜半烧心、嗳气、反酸反食,以致影响睡眠,出现睡眠不深、易惊醒、早醒以及醒后不能再入睡、夜眠多梦、醒后仍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等症状。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素问·逆调论篇》中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现象。
如何认识中医学所讲的“胃不和则卧不安”呢?这个“胃不和”泛指饮食不节或肝气郁结所致肠胃功能受损而胃气不和,从而影响夜晚休息、造成失眠。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脾胃位居中州,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斡旋气机升降出入、燮理阴阳,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对于失眠,中医认为“昼不精,夜不瞑”是其生理状态紊乱的基本病理机制,而昼精夜瞑是气机升降出入正常、阴阳平和的外在表现,是卫气正常出入营阴的结果,而卫气的运行与脾胃的枢机功能密切相关。《黄帝内经》在《灵枢》大惑论篇、厥论篇有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指出了饮食不当、脾胃功能失调常常影响睡眠。当夜间本该是人体顺应自然规律卫气入于阴而休息睡眠的时候,而大量进食,或因为脾胃功能虚弱胃中有宿食,或因宿便不排出现胃气上逆,导致卫气不能正常循行入里,阳不入阴,造成了失眠。
“胃不和”是现代人失眠的众多类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胃不和”概括了一切脾胃功能失常所出现的病症,除了胃中宿食阻滞、胃气上逆外,还包括口干口苦口粘口臭、胃中灼热、烦躁的胃热证、肝胃郁热证、痰热中阻、阴虚胃热证等,失眠症状之外常见胃脘胀满或疼痛、嗳气、嘈杂、反酸、恶心呕吐等,根据中医脏腑相关理论,病位在胃,但涉及肝、胆、心等脏腑。现代医学认为,饮食不节制、不规律、特别是睡前饱餐,以及不良情绪刺激,不知不觉中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胃溃疡等,严重影响睡眠;而睡眠时间的减少易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亢进,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而胃部的血流量减少,从而胃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加重胃黏膜的炎症性损伤。
因此,凡有上述“胃不和”的症状,又见“卧不安”的失眠者,不管是单纯的饮食因素还是伴有心理因素都应当辨证论治调脾胃。古代医家经验非常珍贵,至今仍在胃不和型失眠的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譬如明代龚信的《古今医鉴》中的越鞠保和丸,具有扶脾开郁、行气消食、清化痰热之功,虽非针对失眠而设,但对于胃中宿食不化的“胃不和”型失眠,餐后服之,效如桴鼓,各家中医院及市面药房均有成药。
去除病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首位的,应尽量按照“昼行夜眠”的规律,劳逸结合,避免熬夜。晚餐不可暴饮暴食,尽量避免在睡觉前1小时内进餐、饮茶、饮酒、喝咖啡,以减轻胃的负担,有利于保护胃的通降功能。其次,要注意保持平和舒缓的心态,豁达的胸怀,使气血运行舒畅,气机能够顺利升降和出入,有利睡眠。以下两条是对于失眠的常见的认识误区,需要警惕:
误区一:睡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
这是网络科普文中最常见的建议,但也是最大的误区,网络科普文中多认为牛奶富含各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睡前喝一杯能促进睡眠,但是对于胃火炽盛、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而胃失和降的失眠患者,睡前喝牛奶无疑是雪上加霜。《本草纲目》提到牛乳,味甘,能补虚羸。正常人睡前服之并不会明显影响睡眠,但现代消化医学不主张睡前进餐,即使身体轻、中度消瘦想增加体重的患者,晚上加餐也应该在睡前40分钟至1小时进食流食,待胃排空后再躺下睡觉。
误区二:滥用安眠药。
很多人一出现失眠,就服用安眠药,而不分析引起失眠的原因,长期服用安眠药产生药物依赖暂且不说,对于胃不和的失眠患者,安眠药虽然能让患者入睡,但病因未去,使得这部分患者虽然很快入睡,但会影响胃排空和胃黏膜的修复,甚至造成胃食管反流、胃炎胃溃疡等病,半夜而醒,出现“半夜难入睡,早上起不来”的状况,无益于身体的恢复。针对这类失眠患者应该治病求本,结合应用传统医学的方法治疗失眠的“病根”。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