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5749号《关于开展全面消灭蚊子的建议》,国家卫健委近日在答复中表示,近年来,我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病媒生物监测网络,重点媒介传染病疫情保持平稳并呈下降趋势。下一步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强化病媒生物防制技术的研究,以创新技术推动防制工作,探索环境友好、绿色可持续、经济适用的蚊虫防控技术,降低蚊虫密度水平。
“全面消灭蚊子”的建议和国家卫健委的答复,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共鸣。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蚊子的确令人生厌。蚊虫叮咬给酷热的夏季再增一些烦躁,让睡眠不佳的人更难入眠。并且,蚊子数量和种类很多,似乎无孔不入、防不胜防,蚊帐、蚊香片、防蚊药水等,都难以完全防住蚊子。此外,蚊虫叮咬还能致病,轻则导致皮炎、皮肤过敏等疾病,重则让人染上登革热、疟疾、丝虫病等传染病。假如不考虑其他影响,很多人都由衷地希望蚊子从此销声匿迹,让“天下无蚊”变成现实。
更要看到,蚊子带来的影响与威胁,呈现出逐渐加剧趋势。受气候变化、人口流动性增加等因素影响,很多过去无蚊的地方,现在也出现了蚊子;过去只有夏季多蚊的地方,现在冬季也出现了蚊子。新冠肺炎疫情大幅提升了民众的传染病防范意识,再加上虫媒传染病不断增加,因此很多人担心,倘若有一种致病性较强的病毒经蚊子传播,将更加防不胜防。
热议此事,还因为灭蚊的确难度很大,有时还会面临两难选择。蚊子虽然有害,但完全将之灭绝,以蚊为食的鱼或鸟或许面临食品短缺的风险,进而导致生物链断裂。此外,一些看似很管用的灭蚊方法,同样可能存在风险。比如运用化学方法灭蚊,可能导致污染。即使是一些高科技灭蚊方法,也同样存在风险。广东省曾推出“以蚊治蚊”方法,在“蚊子工厂”里培育一些特殊的雄蚊放到野外,与野生雌蚊进行交配致其“绝育”。这种办法虽然很奇特,但也有人担心,此举可能导致蚊子出现变异,甚至一旦“绝育”失败,可能催生出新的蚊子品种。
由此看来,真正的灭蚊硬招,不是完全消灭蚊子,事实上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而是将蚊子数量控制在一个理想水平;不是通过化学药品、生物制剂等手段直接杀灭,而是应该主要通过环境改造等间接方式,消除蚊子容易滋生的场所,打造干净整洁的城乡人居环境,循序渐进降低蚊子的密度。其实,国家卫健委的这次答复,体现出的正是这种理念,这也是该话题能够迅速引发社会共鸣的原因之一。
蚊子虽小,却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更与传染病防控、生态保护等重大社会话题息息相关,的确值得社会深入探讨。很多人热议此事,其实也是看到了这个话题的重要性,是参与意识的体现,是对这个话题受到人大代表和国家卫健委重视的认可,是对不断加强蚊虫科学防治的期待。(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