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网在线健康导读:日本大地震8周年,地震后常见疾病有哪些?日本“3·11”大地震8周年,灾区重建仍任重道远。日本大地震8周年,地震后常见疾病有哪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过来看一看吧。
日本大地震8周年
3月11日,日本宫城县石卷市民众在悼念死难者。 8年前的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特大海啸,共造成约1.6万人遇难,2533人失踪。8年过去,尽管大部分受灾地区重建了基础设施,但仍有数千人生活在临时住宅里,受核事故影响的福岛人仍飘零在外……灾区重建复兴之路依然艰难。
安倍在致辞中说,目前灾区重建工作正在切实推进之中,今后将继续为灾民提供支持。他还表示,日本政府将重新审视防灾、减灾措施,在3年内集中力量强化日本重要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文仁说,目前仍有大量灾民因核辐射等原因无法返家,他十分担忧长期过着避难生活的灾民们的身心健康。
日本复兴厅公布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仍有约5.2万名灾民在各地避难,另有3701人被认定为因“长期避难致健康恶化”等原因死亡。
日本一直是地震频发的地区,而八年前的那场地震,绝对给日本的民众带来了不可挽回的伤害,除了地震时受到的床上,震后所引发的疾病也是非常可怕的。那么日本大地震8周年,地震后常见疾病有哪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过来看一看吧。
地震后常见疾病有哪些
1、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水样便)、呕吐等。大多数霍乱患者的潜伏期为1―2天(数小时至五六天)。潜伏期后,典型病人起病急骤,少数有头昏、倦怠、腹涨、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
2、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甲肝感染者的粪便或生活污水污染水源或食物后常引起甲肝的暴发或流行。甲肝的潜伏期平均为30天,常见15―50天。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多数可自愈。
3、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为粪―口途径传播,传播因素主要为病原体污染的水和食物。饮用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饮料,生吃被污染的蔬菜、瓜果、水产品等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本病潜伏期3~35天。伤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稽留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与肠穿孔。
4、疟疾:是疟原虫经蚊传播的一种古老的、反复周期性发作的寄生虫病。按蚊是人疟的传播媒介,染疫按蚊终生具有传染性,此外输血也可传播疟疾。当按蚊叮咬患者时,疟原虫的雌雄配子体随吸入的血液在蚊体内相结合,经发育变成有传染性的子孢子,再叮咬人时,就会使人感染。疟疾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潜伏期为7天或更长的时间。间日疟、三日疟、卵型疟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和脾肿大、贫血等症状,体温可达39℃―41℃。间日疟常有复发,三日疟和卵型疟的复发则少见。恶性疟起病缓急不定,热型不规则,头痛、呕吐、腹痛、腹泻、出汗不明显,脾肿大,贫血出现较早,如无危险的脑型发作,可于数周内自愈。严重者如不治疗可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