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肺癌整体诊治水平已经与国外持平,特别是在肺癌微创手术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仍需提升早期肺癌的诊断水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专家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该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并去专业机构进行咨询。
近日,2019北京国际胸外科论坛暨第四届中意胸外科微创论坛、北京胸外科微创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在北京开幕。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为提升癌症的诊疗水平,推动肺癌患者从早期筛查到康复治疗的全病程智能化科学管理,提供患者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的精准诊疗服务,宣武医院胸外科在北京率先建立了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
肺癌发病率年轻化建议40岁以上每年筛查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张毅介绍,筛查是早期发现肺癌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经过筛查,发现肺内小结节,尤其是两厘米以下的肺内小结节的情况明显增多。而小结节中有一部分就是早期的肿瘤,也就是早期肺癌或者癌前病变。
此外,肺癌的发病率呈年轻化的趋势。不仅在4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比率较高,甚至发生于三十几岁的人群中。因此,建议40岁以上人士,特别是处于以上几类高危因素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螺旋CT或者低剂量的螺旋CT的筛查。张毅介绍,从专业来说,每年做一次普通CT对人体的影响并不大,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可以将剂量减低,既能筛查出结节,也能减少辐射剂量。
三类人群高危不吸烟也能得肺癌
引发肺癌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三类,一是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二是有肿瘤家族史的,也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得过肿瘤的人群。肿瘤虽然不是遗传病,但易感性较高;三是职业习惯,包括一些暴露于粉尘烟尘下的特殊工种等。此外,还与环境因素、心理因素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生率提高,但是不代表不吸烟的人群就不会得肺癌。张毅表示,近几年发现肺癌的病理类型有所改变,与吸烟相关的鳞癌、小细胞癌的比例并没有上升,反而是腺癌的比例上升。而增加的腺癌比例里,不吸烟的患者占多数。这意味着,不吸烟、甚至没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也会得肺癌,与其他的高危因素有关。
早期诊断有待提高诊治过程渐成系统
目前,国内肺癌整体诊治水平已经与国外持平,特别是在肺癌微创手术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肺癌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我们只有提升早期肺癌的诊断水平,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张毅提到,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治水平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早诊。从全国范围来说,患者的健康教育和体检筛查还不够充足和完善,包括体检很难做到胸部CT的筛查,而胸片对很早期的肿瘤无法发现;第二是诊治过程还未形成系统,使得病人得不到系统的诊断、治疗和管理。
而宣武医院成立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正是将早诊治疗、愈后评估以及慢病管理形成一套系统。在预防和筛查阶段,可通过早癌筛查、定期体检等进行筛查,并自由选择线上、线下的健康教育,还有导诊预约就诊、远程咨询等服务;在诊断阶段,通过智能病理、智能影像等人工智能先进工具和精准检测为患者提供全面、精准的诊断支持;在治疗阶段,通过多学科专家会诊、人工智能第二诊疗意见及伴随检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在慢病管理阶段,通过疗效评估、复发监控等为患者制定诊后管理方案。此外,还有专职管理人员结合患者治疗周期、用药疗程,以及病程发展,开展个体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随访工作。
“随着人工智能(AI)新技术的发展、肿瘤治疗手段的多样化,我们希望对肺癌患者实现早筛早诊早治。肺癌诊疗一化化中心,将在重疾预警、人工智能辅助治疗决策、生物诊断、慢病管理等方面凸显技术优势,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医患找到最佳的治疗途径,实现肺癌患者从早期筛查到康复治疗的全病程智能化科学管理。”张毅表示。
文/本报记者陈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