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这是我第二次在家人就医问题上,犯本质性错误。
我很埋怨自己。
我征得母亲同意,尽可能客观记录并发布其诊疗细节。
希望每一位看者都能以我为戒。
所谓的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生活规律、没有高危因素——都不是“我不会生癌”的理由,也不是“没什么大事,不用去医院”的借口。
人在疾病面前,不存在绝缘的侥幸。
我祈祷,这篇文章会成为一部长篇连续剧,没有写完的那天。
2018年2月12日
我开始恐吓亲妈
一大早,朋友圈开始狂转《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
虽然初读之下,我心里有各种疑虑,但我仍转发给我妈,附上一句恐吓:花了几百万都没治好感冒,人也死了,一家人受累!你去医院看看吧!
此时,我妈已咳嗽半个月。
最初,她坚持只是嗓子痒,只是普通感冒,找出我喝剩的止咳药,自疗。“不发烧、不流鼻涕,去医院干嘛!”
后来,我在深夜被我妈的咳嗽惊醒。隔着两道门,我能想象出她憋红脸、喘不上气的样子。
“去医院检查一下吧。你咳嗽太凶,别是肺炎。”
“就是干咳,痰都没有。去干嘛?”
“看过才放心呀。”
“哦哦。”我妈应承下来,然后跑到家门口的民营诊所。
据说,她给坐诊的全科医生描述了一通症状,量血压,测体温,没验血,没拍片。最后,拿回一盒止咳药、一盒化痰药。
“医生说没大问题,就是感冒。”我妈肯定地说。
我,一个做了14年医学科普,号称平趟上海北京广州四川三甲医院的文字工作者,真就信了,邪。
如今,我每天都在反思,事情演变到失控,自己应负所有责任。
这些年,我频繁地搬家。美其名曰,体验新生活,试水新城市。
“你自己在上海,我不放心。”我努力劝说。
于是,我妈陪着我,从上海到成都。2年后,又收拾东西,搬回上海。
我的体力智力注意力,完全被新生活新适应所占据。“或许老太太就是年纪大了,好得慢。”我不孝地如此安慰自己。
2月11日,我们飞抵上海。一路上,我妈的咳嗽一阵凶过一阵。每一次发作,都以一口黄痰结束。3个小时的飞行+40分钟的路面,她用掉一盒200抽的纸巾。
“你必须去医院!趁着医院还没放假,马上去。”回忆起当时自己不耐烦、焦躁、感觉事儿事儿的语调,我都想抽自己。
我应该好好说,你病得很凶,危害非常大……
爱人表示,这种解释不会触动老人。“你要说,感冒会死人的,咳嗽也会死人的,她这样咳嗽,会传染给孩子传染给全家。必要的时候,应该强势。”
(你们见到的本文,是这样码出来的。)
2018年2月13日
街道医院人少呀!
确实咳得睡不着呀。我妈终于同意就医。
“我今天去A医院(三甲医院)采访。我先出发,你到医院挂个呼吸内科。然后给我打电话。”出门前,我反复提醒我妈。
“哦哦。”我妈点头应承。
我一忙起来,没有时间概念。等到想起要陪看病时,已经中午。
“妈,你到哪儿啦?”我电话之。
“我在**(街道医院),医生说是肺炎,在挂水。”我妈答。
“你为什么不来A医院?”我急了。
“肺炎又不是大毛病。这里人不多,我一到就看上了。医生验了血,拍了片子。我药水快挂完了。”
唉。我叹一口气。“我马上回家。到家细说。”
回家一看就诊资料:我妈是在家门口的养老院兼社区诊所拍胸片,在街道医院验血。据老太太复述,她最初就想在养老院检查、开药。但胸片拍出来,养老院建议其转院:“这我们治不了。”
街道医院结合血液指标和胸片结果,诊断为肺炎,开了阿奇霉素(输液用)、氨咖黄敏口服溶液、维生素B6(输液用)。输液到年初二,再复查——这天,内科医师值班出诊。
我拍下所有的药、检查结果。在线付费咨询一位三甲医院的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我想多知道一些生活注意事项、复查复诊事宜、转院标准。我妈耳朵不好,她记不起街道医院有没有说过这些。
那位主任医师给出“疑似肺炎”的回复。还问了一句:有没有CT报告?
“街道医院说,有胸片,就不做CT了。两个是一样的。”我妈回忆。
这天晚上,她似乎咳得没那么凶了。
国家这两年力推分级诊疗。我想,地方政府一定花了大力气,提供学习渠道,提升各级医生的诊疗能力。
说不定到大年初四,我妈输液结束,我们一家还能返乡、喝喜酒、领红包——我怀抱着美好的愿望。
(街道医院的流程真心快,不排队。)
2018年2月17日
一次未被记录在册的复诊
大年初二早7点半。春节里的马路,空荡荡。
今天,我们母女俩去复查。
我俩在街边等了10多分钟,招到一辆出租。
我妈对此,非常瞧不上:“哎哟,每天去输液你都打车!走过去就10几分钟,慢慢走也就20分钟。我又没啥大毛病!”
我已经疲于解释吹风感冒病情加重合并感染……我花钱我乐意。
出租车一脚油门一脚刹车,就到了街道医院。地面整洁,整体环境似乎刚装修不久。
挂完号,进诊室,一个中年女医生坐着。无人候诊,到了就看。
“什么情况?”她问。
我掏出我妈的病历本和5天前的检查报告,再从15天前老太太不舒服说起。
女医生打断我:“先去验血。看报告再说。”
8:00挂上号。8:05,我妈手指头被扎一下。不到8点半,出报告。中性细胞比率,↑。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其他,都在参考范围内。
白细胞正常,就该是没炎症了吧?!我回诊室的步子迈得又大又轻快。
“有好转,但没好透,还有点炎症。继续输液吧。”女医生面无表情说。
“医生,是哪个指标不正常呀?”
“输液输几天啦?”女医生转而问其他。
好吧。输了4天,阿奇霉素。今天再输,就是第5天。
“这个药还能接着用。再输两天。初四有内科门诊,到时再来复查。”女医生在电脑上啪啪按了几下。一张医嘱开好了。
整个就诊过程中,她没有翻开过我妈的病历本。
走出医院,我又拍下验血报告,上传网络,二度在线付费咨询上文所述的主任医师。我想闹明白究竟是哪个指标,让街道作出“没好透、继续输液”的医嘱。还是说,因为我反复说老太太咳嗽,所以医生认为得继续输液?
这一次,网络回复是:血常规正常。咳嗽可能是气道反应性增强,属过敏反应。用药两周后,要复查CT。
“血常规正常了,还挂水不挂?”我有点犹豫。
我妈觉得,药都开了,就当巩固疗程吧。
输!
晚上,我妈又开始咳嗽。她说,就是冷空气刺激的,没大事。病么,总是要一点点好。不用去大医院。
(来,看天书。)
2018年2月24日
为啥不做增强CT?
一入院,一连串检查等着。
最初两天,我妈会唠叨,应该把检查都安排在一天,早点查出来,没事就早点回家;应该采用预约制,用手机查序号,不浪费时间。
排队多了,我妈看看乌泱泱的人群,摇摇头,叹叹气,“要检查这么多吗?没毛病也吓死了。”
2月23日17:30,医生来床旁,做胸部插管、抽胸水。
我被要求回避。
“我妈耳朵不好,麻烦您嗓门大一些。”每次见到新面孔医生,我都会啰嗦一句。
病床的帘子合上了。我走出房间,靠在门廊上。隐隐能听到老太太一声接一声地抽气。
我妈一贯能忍。轻伤不哼唧。疼坏了吧。
我深呼吸深呼吸。
大概半小时。医生招呼我进去,说抽了500多。顾忌到身体状况,明天继续。
“哎哟喂,哪能那么多水?都在我肺里?它们是怎么进去的?”我妈惊讶地看着大半袋浑浊的黄水。
“下雨落进去的?”我得调侃。得活跃气氛。
我妈白我一眼。
第二天早上,又抽出400多。
我妈继续惊叹:“还有!是不是我喝水太多?”
“你身体里有脏东西。免疫系统要和它对抗,把坏东西都赶出去!打仗多累呀,免疫系统出了很多汗,就留在里面了。”我洋洋洒洒胡说八道。
我妈还是白我一眼。
我夸她:“精力不错,继续保持。”
专门派检查单的爷叔来了。这次要做PETCT。
“这么贵,纯自费呀。做它干嘛!我又没毛病。”我妈极不乐意地,被我推去检查。
她在里面检查。我在外面和友微信咨询。
“增强CT做了吗?医生是因为不能确认肿瘤、要排查,让你们做PET?”原老板得知我们没做增强CT,关心地问。TA一直在医疗+互联网行业工作。
“对肺癌的诊断和分期,最重要检查是增强胸腹部CT、骨扫描、脑核磁……”原同事发来某大牛的科普。
“去最好的医院。找43岁以上的医生。”也是医学专业的同事,如此建议。
我有些懵。我知道大家的善意。却也生出一股分裂和担忧。
我知道,因受训不同、认知更新有异,针对同一疾病,医生和医生间,不同科室间的处理方式、流程和能力,会有差异。
也因此,我选择在一家综合性三甲就医。能利用到的医疗资源,尽可能多。
若必须学一遍诊疗指南,必须去最好的医院,必须找到某个专家,才能优质诊疗——这个医疗壁垒太难翻越。
更多情况下,患者和家属几乎是盲投。
“能遇上好医生,要靠运气。”现BOSS有点无奈。
“以后,鼓励孩子学医吧。”晚上,我对爱人说。
他摇摇头:“AI发展那么快,医生很快会被取代。”
(3次放水后,我妈称体重,竟然没有变化。不科学呀!)
2018年2月26日
自我洗脑:不见病理不死心!
排到我妈做气管镜活检。
同病房的阿姨们轮流以身说法,各种支招:你要多带纸巾,会吐;头发扎起来,我当时都喷到头发上了;你要推轮椅去,别不信,做完就知道多难受了……
病友们不知道彼此叫甚名何,习惯用病床号代替。
“*床,你是哪儿人?”“家里有几口?”“子女干什么?”也就两三天吧,彼此知根知底。疾病是拉近人心的催化剂。
病友们很疑惑,为啥我妈每天都有检查。“进了医院,总归要把钱用掉的。”有人叨叨。
“检查能排除很多问题。不检查,整天卧床、输液,还不能出院,那才真是大病。”我解释。
等候活检时,我妈医疗组的实习医生拿着一本白色册子,走进检查室。
那个白本我见过。我爸当年由PET-CT确诊晚期食道癌。当时,医生递给我的,就是这么一本。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
实习医生推门出来。我叮嘱我妈坐着,快步走过去,拦住。
“医生,是不是我妈的PET出来了?”
“额……结果不是很好。等下活检前,医生会和你沟通的。”实习医生犹豫了一下,说。
谢完,我赶紧走回候检区。“5床家属在吗?对对,你过来一下。”检查室的门推开了,管床医生冲我挥挥手。
那一瞬间,我脚步一顿。
我不想进去。我什么都不想听。我特别希望自己是有兄弟姐妹的,这个时候能推TA一把,“你去你去,我在这儿陪陪妈”。
我冲妈妈笑了笑,走进检查室。
医生:“是恶性肿瘤,肺部、胸膜、多处淋巴结有转移。”
“哦,是这样。”我咬紧后槽牙。
“原计划要做肺部活检。现在要加一个淋巴结……像她这样的情况,属于晚期,没有手术机会。”
“那,她还能……”我试图问,还有哪些治疗选择。但我绷不住了。我管不住自己抽搐的喉头和酸胀的眼睛。
我请医生容我冷静会儿。
我特别想躺倒,蜷起身子,抱住自己。
但我只能弓着身子,额头抵墙,手捂住嘴。所有的眼泪都得躲着我妈。我是乐观的,是坚强的,是抗造的。
“你也别太难受。病理出来,可以做基因突变,如果对上,能靶向治疗。”医生安慰我。
嗯。我仰头,努力睁大眼睛,吸气吐气。还有机会。
轮到我妈进检查室。
我骚扰了一圈微信好友:肿瘤科医生,能联系上肿瘤科大牛的朋友,标注“医生”二字、平时聊得来的所有人。
“这个PET结果的假阳性率很低。”有人说。
“从提供资料看符合肺癌。病变范围较为广泛。”有人说。
“我同事的爸爸去年也是查出肺癌晚期。手术后发现,是真菌感染,养鸽子闹的。”有人说。
“病理才是金标准。”有人说。
……
病理未出。还有机会。还有奇迹。
(感谢医生把检查分配到每天。有事可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