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为确保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需求得到满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不畏艰辛、勇毅坚守,保持坚忍不拔、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始终奋战在守护生命健康的第一线。
应收尽收 应治尽治
浙大二院党委书记、心血管病专家王建安表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秉承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价值观,我们确保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牢牢守住患者生命健康防线。这场疫情是对全院职工的一场考验,考验的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我相信全院职工一定能战胜困难,不辱使命。”
连日来,王建安与院长王伟林及班子成员一起,开启“白+黑”“5+2”模式,只要医疗救治工作有需要,就随时召开线上或线下会议,紧急研议救治需求、讨论部署工作任务、迅速调整全盘工作。
针对患者就诊情况,医院多措并举,动态调整救治诊疗政策,对全院医护人员统一调度,科室床位统一调配。
班子成员划定分管区域,各自带队、轮流值班,各党支部、临床、医技、行政科室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奋战在患者所需的各个岗位。
医院致力于整合资源,统筹调配,优化流程:创新打造患者急救链,有效打通“急诊与ICU”“急诊与病房”运行链,加速院内患者分流和消化;全面强化重症救治力量,第一时间成立疫情相关重症救治讨论专家组;扩容重症病区,新建ICU病房由原重症医学科室“对口托管”,托管科室全权负责病区建设与管理;各院区创新开设专门病区,促进危重症患者的院内高效流转,缓解全院ICU收治压力,并在保障患者得到适宜和有效照护的前提下优化院内医疗资源配置。
在此基础上,医院还格外关注基层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研判推出协同救治新方法。去年12月23日,浙大二院牵头,30家紧密型协作医院共同成立急危重症专科联盟,整合医院重症监护资源,全力做好城乡一体化疫情重症救治工作。
有序分流 高效救治
发热、呼吸道症状是新冠的典型表现。如何按患者需求等级对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最优配置?浙大二院开设了呼吸综合门诊,所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患者均可在此就诊。
呼吸综合门诊的时间为每周一至周日的早8点至晚12点,每日不限号源,统筹安排高年资医生出诊。
为应对患者需求,浙大二院还扩容了发热门诊。“目前发热门诊已完成5倍扩容,并向各科室抽调大量有抗疫经验的医护人员前来支援。”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徐峰说道。目前,发热门诊患者人均就诊时间缩短至30分钟之内。
为实现有序分流、高效救治,确保生命通道畅通无阻,自去年12月26日起,医院两院区的行政一、二党总支的党员志愿者们,每天早7点至晚10点协助急诊维持秩序、分流患者。
医院还对就诊流程和门诊布局进行了优化。“优先安排65岁以上老年病人就诊,并派护士陪诊,同时建立了发热门诊转急诊流程和发热门诊预检评估制度,以保证高风险患者得到及时的转送和救治。”门诊护士长范清秋说。
针对老年患者和孕产妇、儿童等特殊患者,医院也提早进行了安排部署。副院长王良静透露,医院预备了部分病房给这些患者使用,还对陪同家属进行培训,严格规范用餐等事宜。
互联网医院也起到了分流作用。近3年来的常态化疫情防控,让浙大二院在互联网医院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绿色通道、绿色专窗等形式,提供不间断的线上医疗健康服务。
统筹调配 实时联动
“护士长,给我排班吧!休息了几天,身体已经好很多了,不能耽误科里工作!”“我还没有被感染,哪位同事吃不消,我可以顶上!”
各个科室的工作群里,这样的消息一条接一条。在人手紧缺时,自身也拿着“病案号”的医护人员互相协调、实时补位、随时顶上,往往是吃颗退烧药就冲往前线,只为最大限度保证人力、尽最大能力保障患者安全。
面对疫情迎难而上。抗疫近3年来,浙大二院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相继奔赴全国各地抗疫一线。如今,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轻伤不下火线”,为打赢这场“家门口”的决战全力以赴。
医院调配1000余名医生纳入统筹池,成立了呼吸危重症治疗、营养支持、康复治疗、用药指导、影像支持等5个指导小组。还组织开展包括感染患者诊疗方案、重症救治、药物介绍、影像诊断、营养诊治、中医治疗等内容的新冠救治培训,培训医务人员4000多人次。
全院新冠患者分流以来,许多科室在保证既往住院手术患者日常管理的前提下,还集体组织了新冠治疗的系统学习,动态补充诊疗力量,以保证患者得到标准化、同质化的科学救治。
面对实时变化的形势,医院打通所有科室护理人力,实行统筹调配。利用护理人力资源预警系统,实时联动、快速调整,将有限的人力资源用于保障最重要的护理工作。
关键时刻,只有团结、担当、拼搏,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浙大二院全体医护人员团结一致,为曙光的破晓、暖春的回归倾尽全力。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07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