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熊猫眼熬夜容易猝死

熬夜容易猝死是真的吗?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是熬夜长,不管是因为工作需要熬夜,还是因为学习或者游戏熬夜对于我们身体的损伤非常大的,一些女性熬夜以后皮肤容易变得特别的差,而且经常熬夜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有一些消极的态度,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说熊猫眼熬夜容易猝死。

具体的解答如下;

1、伤害眼睛

熬夜对眼睛的伤害可不只是出现“熊猫眼”那么简单。长时间超负荷用眼,会使眼睛出现疼痛、干涩等问题,甚至使人患上干眼症。此外,眼肌疲劳还会导致暂时性视力下降。长期熬夜造成的过度劳累还可能诱发中心性视网膜炎,导致视力骤降。

2、容易发胖

一些睡眠严重不足的人,特别是睡眠少于七个小时的人,更容易会发胖。这是因为睡眠不足,使人体内分泌更多的激素,让人产生饥饿感,同时会进食更多,所以容易导致肥胖的发生。

3、记忆力、注意力下降

人在熬夜时,其交感神经保持兴奋、因此,到了白天,机体就会变得很疲惫,出现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状况。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失眠、嗜睡等症状,久而久之还可能引起精神疾病。

为什么说熊猫眼熬夜容易猝死

4、肝脏受损

熬夜伤肝,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因为睡眠的时间是肝脏的修复时间。如果睡眠不足,就会导致肝脏的修复受影响,损伤肝细胞。而肝脏又是人体的解毒、合成、代谢、生物转化中心,当肝脏受损,势必会影响到全身健康。

5、导致高血压甚至猝死

有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这也使得熬夜人群患各类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

6、增加患癌风险

长期熬夜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机体的新陈代谢失调,免疫因子的生成减少。使人体长期处于疲劳、精神不振,易感冒、易过敏的状态。此时,各种疾病就会乘虚而入,甚至导致癌症因子侵袭,癌症细胞肆意增殖,诱发癌症。多项研究证明,熬夜与乳腺癌、结肠癌等疾病风险的提升存在紧密联系。

熬夜不止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容易发胖的同时也不利于我们肝脏肾脏的排毒解毒功能,而且当我们的肝脏肾脏受到损伤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出现一些精力不济疲惫等等的日常熬夜常见症状,而且经常熬夜的话会增加我们的患癌风险和容易出现一些疾病突然猝死的情况,所以日常还是尽量避免熬夜吧。

上一篇:男性射精无快感有射精无力障碍
下一篇:每天1个鸡蛋,对身体到底是好还是坏?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蟹柳金针菇蒸蛋的做法-家常味蒸食谱
美食菜谱

蟹柳金针菇蒸蛋的做法-家常味蒸食谱

338

蟹柳金针菇蒸蛋的做法,蟹柳金针菇蒸蛋怎么做请看蟹柳金针菇蒸蛋的做法步骤图:1、鸡蛋打散 2、放入金针菇 3、加入椒盐 4、拌匀放入盘中 5、摆上蟹柳 6、上锅蒸15分钟左右 ...

日常养生

每日吃代餐和鸡胸肉会怎么样 在网上卖的即食鸡胸肉能吃吗

1932

现代生活中由于饮食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人都呈现出了超重的趋势,有一些人就会选择代餐和吃鸡胸肉来减肥,那每天都吃的话会怎么样呢?每天吃代餐和鸡胸肉会怎么样代餐主打理念是“营养丰富低热量”,但是正因为代餐的热量很低,满足不了正常成年人的基础能量需求,如果只靠着代餐和鸡胸肉来减肥的话很有可能会饿的眼冒金

健康新闻

面子不好看,原来是“第二大脑”肠道闹脾气

423

肤质越来越差、气色越来越糟、额头还有了细纹……出现这些问题时,你可能首先想到“重金”换大牌护肤品,或是再多贴几张面膜。但这些思路或许都不对,其实根源可能在于——你的肠道。对,你没听错,肠道不仅关系“面子”,还关系“大脑”等人体重要组成部分。529是世界肠道健康日,我们就用一组数字来聊聊,这个被称为“

健康新闻

北京:大病职工高额医疗费可“二次报销”

910

本市将建立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障长效机制,大病职工高额医疗费用可“二次报销”,以减轻大病职工负担。昨日,北京市医保局、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京医保发〔2020〕20号),《通知》明确,该机制2020年1月1日起实施,参保职工2019年度医

健康新闻

中办国办印发通知: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

434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全文如下:当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我国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不断出现。提倡春节假期非必要不流动,有利于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各地区各部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