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熬夜伤身,韩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熬夜会加大得糖尿病的风险。韩国高丽大学安山医院研究人员调查了约1600名47岁-59岁中年韩国人的睡眠习惯和健康现状,其中95人有熬夜习惯,480人早睡早起,其余人介于这二者之间。分析数据显示,熬夜人群的体脂比例和血脂都高于早睡早起者,并且出现了肌肉减少症的苗头。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男性熬夜者比爱早起的男性得糖尿病的概率要高,女性熬夜者比早起的女性腹部脂肪更多。论文作者、高丽大学医学系教授金南熙表示,熬夜人群得糖尿病和肌肉衰退的风险更高,这与其通常久坐、抽烟、吃夜宵并且睡眠质量低有关。
长期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不论吃什么补品、睡多少觉,都难以挽回健康,所以长寿和熬夜不可兼得。但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许多人不得不熬夜,学会尽可能减少熬夜伤害至少比“坐以待毙”好。熬夜的人在第二天都会感觉浑身乏力,提不起精神,有技巧地熬夜,可将伤害降到最低。那么,熬夜的技巧有哪些?
01 熬夜前:补觉补水少油腻
○熬夜前先睡1-2小时。
即便无法入睡,也要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同样能起到休息的作用。
○补充水分少油腻。
熬夜前的晚餐不吃或少吃辛辣和油炸类食品,应清淡饮食,多吃蔬菜,以免对肠胃造成负担。另外,女性最好别熬夜,若是不可避免要熬夜,晚餐可以适当增加猪蹄、鸡翅等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
02 熬夜时:喝茶休息别激动
○提神补水喝红茶。
熬夜时,人体水分特别容易流失,身体缺水易导致皮肤干燥、上火等症状,因此,在熬夜时可以适当地补充点水分,以弥补身体丢失的水分,但不可摄入过多,以免肾脏负担加重,引起水肿。
另外,咖啡虽然提神,但也容易引起失眠,还会消耗体内B族维生素,反而使人更容易累。熬夜时最好喝红茶,如云南滇红、福建闽红、安徽祁红等,一般用4克左右的茶叶冲泡一壶即可。
如果是长期熬夜的人,可以经常服用一剂简单易做的滋补良方:取西洋参、枸杞子、黄芪各10克,作为一天量,煎水喝,可起到益气滋阴、清热降火、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插空休息半小时。
在感到疲倦难熬时,不妨先休息半小时,或隔半小时做做深呼吸。不仅可以增加大脑供氧量,还能驱走睡意,使头脑保持清醒。
○活动身体。
半躺姿势窝在沙发里或床上最伤腰,建议每半个小时站起来,来回走一走或伸伸懒腰。
另外,熬夜时千万不要久坐不动,最好每隔20分钟就起来活动一下,伸伸懒腰,活动下筋骨,以缓解疲劳,使身体气血流通,以免出现颈椎痛、腰酸腿软等不适。
○避免激动兴奋。
临床上有一些病人,平时没有任何心脏病的迹象,就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导致突发心脏病。熬夜时看剧、看比赛时,尽量保持平静。
○发现警报及时停止。
当身体出现一些警报,如头昏脑胀、眩晕、心慌、胸闷、心神不定等明显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熬夜。
○吃些缓解疲劳的食物。
如果不进食熬夜容易肚子饿,进而出现腹痛、低血糖等症状。所以,建议大家熬夜时,吃点有助于缓解疲劳的食物,如苹果、香蕉等,但不建议吃太多,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按摩淋巴结护肤。
熬夜的女性,可以按摩手臂内侧的淋巴腺,从手腕到手臂根部轻轻按摩。同时,按摩耳垂后凹陷处,再以按摩的方法至下颌、肩胛骨凹陷的地方,通过按摩淋巴结促进淋巴循环,加快肌肤的新陈代谢。
03 熬夜后:午睡护眼不赖床
○吃个护眼水果餐。
熬夜常会用眼过度,出现眼睛疼痛、干涩、发胀等问题,导致暂时性的视力下降,甚至使人患上干眼症。熬夜时,最好每工作45分钟左右休息10分钟,做做眼保健操,并适当吃些水果。
芒果、橙子、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橙黄色果蔬,能提高熬夜工作者对昏暗光线的适应力,防止视觉疲劳;蓝莓、车厘子尤其适宜熬夜人群食用,除了能保护眼睛,其含有的抗氧化物质还能提神、防止疲劳。
另外,熬夜后会出现黑眼圈。为了避免色素在眼睛周围沉淀,熬夜前一定要卸妆,避免加重眼部负担,熬夜后用棉布将隔夜的茶叶包裹,轻轻敷于眼部十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并且涂上眼霜。
○清洁脸部,做一个补水面膜。
熬夜之后最好用冷热水交替洗个脸,刺激脸部血液循环,冷水温度约为冰箱冷藏室温度,热水温度约为40℃。洗完脸之后再做个面膜给皮肤补补水,然后涂抹保养品,注意先按摩脸部五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
提醒大家在敷面膜的时候要注意,用手掌从脸部中央向两侧轻轻按摩,食指和中指从下往上对脸部肌肤进行提拉,重复三次。
○补救别忘要午睡。
熬夜后最好的补救措施就是睡觉,除了正常的夜间休息,还要“见缝插针”地午睡。经常熬夜的人要养成午睡的好习惯,按照“熬夜两小时,白天午睡半小时”的比例进行补觉。
但是研究发现补觉不能缓解熬夜对身体的危害,我国传统医学强调的天人合一,也包含着按照自然规律进行作息养生,这也是获得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补觉”只是万不得已的做法,只限于短时间睡眠缺乏。还是应该养成良好习惯,按照人的生理周期在合适的时间安然入睡。
另外,熬夜次日早晨不该赖床,夏季不宜超过7点半起床,冬季不宜超过8点半。
本文综合:生命时报、中国新闻网、易网在线养生网、长江网、青网等网络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