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不能拿茶水、果汁等送服药物。不过,你知道吗,温水也不是适用于所有药物的“万能水”,一些药物和它搭配会降低药效。此外,米汤、牛奶代替水,也可以成为一些药物的“药引子”。今天,我们就请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学部药师手把手教你怎么吃药最安全有效。
什么算空腹? 服药时间正解来啦
药品说明书上会在用法中标注服药的时间,那么什么算空腹?是不是只要吃过饭就不算空腹了?餐前、餐后又怎么界定?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学部药师在这里给出正确的服药时间概念。
空腹服药:一般饭前1-2小时及饭后2-3小时均属于空腹,一般泻药、补药适合空腹服用;
饭前服药:指饭前15-30分钟内服用药品,促胃动力或保护胃黏膜药物建议饭前服用;
饭后服药:指饭后15-30分钟服药,大部分药物可以餐后服用,主要为了减轻药物对胃肠道刺激或与食物同服增加药效。
还有温开水不宜送服的药?没错
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服用口服药品时,应避免用诸如茶水、果汁汽水、含酒精的饮料等送服。不仅如此,药师表示这服药用水讲究还多着呢。
活菌药剂不适宜用热水服用,宜在饭后30分钟喝点温牛奶送服,有利于在胃部形成保护膜,防止胃酸对药性的破坏;
清热药或作用峻猛的泻下药,选用米汤送服,不仅能护胃,还能提高药效;而糖浆类药物,如用温开水送服,则容易稀释药物降低药效。
此外,缓释剂型可以嚼碎或者掰半么?药师表示,绝大多数缓控释制剂通过膜溶蚀、渗透泵技术实现缓释作用,如掰开、咀嚼或碾碎服用药品,易造成药物过量,引起不良反应;只有少数缓控释制剂是通过多单元、独特的微囊技术实现缓释效果,这类制剂可以掰开服用,但不可咀嚼或碾碎服用。
看清成分 切忌重复用药吃过量
我们在自己用药的时候,一定看清成分,避免重复用药。比如,商品名不一样的两个药的主要成分可能一致,使用时应查看药品成分,避免超剂量服用。
同时,有些人认为用药剂量越大,作用越大,见效越快,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一种药物的用量,是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和大量的临床观察而确定的。药物用量超出治疗剂量范围,轻则产生毒副反应,损害人体健康,重则危及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生病性急,恨不能一吃药就好,往往八方求医或盲目购买多种药品,由此发生用药杂乱的现象。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多种药物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成倍增加。因此,对于联用多种药物一定要慎重,必须根据病情的需要,由医生确定,不要自作主张盲目用药。
“慎用”并不是不能用
我们一般在家里都会放些常备药以防不时之需。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学部药师表示,在用药时,自购药看说明书,,医生开药则须遵处方。而对不对症则要看药品的适应症。如果自己在药店选购了非处方药,一定依据说明书载明适应症选择合适药品。
如果是在医院就诊,按照医生开的处方拿药,那么服药需遵医嘱。其实,处方不单是取药凭证,更是患者用药的医疗文书。目前很多医院都配备了自主打印设备,患者可打印相应的处方底方,并依据处方使用药品。
专家特别提示,别拿“禁忌”不当回事。小孩、老人、孕妇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用药需谨慎,因为这些人体内的药物代谢功能差,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高。此外,标注特定人群“慎用”的药,并不是不能用。而是提醒你用之前要留神。对不良反应要“心中有数”:在用药期间如果感到较严重的不适,一定要及时停药。
此外,药品的“贮藏方法”直接关系到药物的效果和成分的稳定性。用不用冷藏、要不要避光,具体如何储存,要留心。
这5种药 老人服用多加注意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学部专家解释说,由于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消除减慢,且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受体处于高敏状态,所以老年人用药更需注意用药安全。特别是以下5种药物,服用时多加注意。
洋地黄类药物包括地高辛、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等 由于老年人对此类药物排泄较慢,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产生毒性,故应用此类药物时酌减用量,必要时需血药浓度监测;
抗凝类药物包括口服抗凝药和注射剂等 应用时存在出血风险,需规范使用该类药物,按医嘱、按时服用,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利尿药 对老年人有多种潜在的不良影响,使用不当容易发生低钠血症,如不及时纠正,体位性头晕、低血压、跌倒等不良事件风险率增加,需谨遵医嘱按剂量疗程服用;
镇静安眠类药物 小剂量即可产生治疗效果,相同服用剂量,老年人较中青年人发生不良反应风险增加;
泻药如酚酞、大黄等 导泻,容易引起结肠痉挛,使排便更加困难。此外,长期服用泻药还可能造成体内钙和维生素的缺乏,故宜慎用,必要时可选用甘油栓或开塞露、直肠用润滑剂类药物。老年人便秘,应调整膳食,加强适当的锻炼,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用药安全小贴士
认识药品:在服用药品前,先要了解所用药品的名称、作用、是否有副作用或风险、如何保存。
服用药品:在服用药品时,先要清楚服药剂量、是否有禁忌,出现不适要及时停用。
加用药品:服药中如果需要加药要咨询医师,以防多种药物相互作用,造成伤害。
检查药品:保留用药清单、定期检查药品以防服用过期、不对症或失效药品。
停用药品:是否需要停药、何时停药需遵医嘱或药品说明书,如有不适及时就医。文/本报记者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