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人的职业习惯。除了个别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我主管的住院病人不幸去世,我都会去送最后一程。”7月6日,林德树告诉澎湃新闻。
最近四年多时间,35岁的温州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医生林德树参加了40多场遗体告别仪式、追悼会,逝者都是他诊治过的肿瘤患者。
温州一肿瘤医生四年赴四十余场告别仪式:吊唁身故病人(资料图:视觉中国)
“这是个人的职业习惯。除了个别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我主管的住院病人不幸去世,我都会去送最后一程。”7月6日,林德树告诉澎湃新闻。
6月20日凌晨,他主管的一名76岁的胰腺癌患者病情恶化,生命体征急转直下。按当地风俗,林德树通知家属将病人接回家。当天上午,结束夜班的林德树没有提前告知家属,自己根据病历登记地址找到病人家。
“病人处于昏迷状态,非医务人员不太好判断是否还有生命体征,我去帮忙看看。”林德树说,检查后,他让家属到医院配了镇痛药物,为病人做了最后一次镇痛治疗。
当晚,他接到家属电话,病人去世了。6月21日上午,林德树前往病人家吊唁。
在病情恶化的病人出院当天上门看诊,得知病人离世后上门吊唁——这是林德树从其他科室调入肿瘤内科后的习惯,除非涉及耗材费,看诊不收费,吊唁不涉及金钱往来,用的都是业余时间。
林德树说,肿瘤内科接诊的不少是已经没有手术指征、只能化疗的晚期患者。“医生当然会尽力制定治疗方案,但有时不得不承认:能做的很有限。”他告诉澎湃新闻,从医者都知道美国医生特鲁多论及医生职责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如果不能治愈患者,作为医生,起码我能安慰他们,安慰病人、安慰家属。”
2013年1月调到肿瘤内科至今,林德树主管过的癌症病人近三百人,离世的有五十多人。“并没有想太多——我陪着他们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日子,去送送很自然。”他说,肿瘤内科病人的住院时间普遍较长,在沟通中他也与家属建立起信任,“病人出院时我会留给家属手机、微信,有病情变化或是离世,家属都会告诉我。我去吊唁,家属都会表达谢意,这对我来说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