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希望拥有精致的五官、完美的脸庞、令人羡慕的身材。愈演愈烈的“容貌焦虑”,推动医疗美容行业迅猛发展。医疗美容虽然能让许多人变得更美,背后却隐藏着不少安全隐患。整形失败事件接二连三出现,医美投诉数量不断攀升,医美市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乱象须引起高度警惕。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旨在规范和加强医疗美容广告监管,有效维护医疗美容广告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整治医美市场乱象,不仅需要加强行业监管力度,还要通过司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让医美行业在司法护航下健康发展。
与传统医疗服务不同,医疗美容的主要目的在于美化容貌、管理身材。但美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本就没有客观评判标准,医美市场需求的扩大化和医美效果评价的主观化不仅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诸多挑战,也对法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护航医美行业,要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审判职能作用。所谓“医美”,既有“医”,又有“美”,因而涉医美纠纷诉讼的法律关系可能会涉及合同、侵权、合同与侵权相竞合。多数情况下,就诊者认为其身份是消费者,其购买医疗美容的行为属于消费行为,应当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而主张医疗美容机构的相关行为构成欺诈并要求惩罚性赔偿。不少医疗美容机构则认为其行为属于医疗行为,不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面对这种分歧,人民法院应当通过案件审理明确涉及医疗美容类案件的审理思路,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人民法院也要拓宽纠纷化解渠道,引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多层次、多维度促进医美行业健康发展。
净化医美市场,通过裁判结果引导商家规范商业运作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当事人到法院起诉时提交的证据往往只有支付记录以及内容极其简单的医美协议,协议中要么没有对权利义务的约定,要么为加重就诊者一方主要责任的格式条款,对医美机构则没有相关条款进行约束。有的医美机构还会进行夸张、不实宣传,诱导消费,有的甚至还将金融元素融入消费,设置复杂多变的“返利”模式。
人民法院审理这类案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厘清法律关系,平衡法律责任,通过个案的审理引导商家自觉规范商业行为,净化医美行业。
强化普法宣传,通过以案释法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民群众真正理解“美”的内核灵魂。在个案中实现案结事了的基础上,人民法院要通过个案的审理为社会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追求“美”是人的本能属性,但随着医美行业迅猛发展,医美消费群体日益出现大众化、低龄化和消费选择冲动化趋势,无形中加大了消费风险。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在裁判文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典型案例的释法宣传工作,让人民群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感受“美”的真谛,引导人民群众理性消费,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美”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