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包装,有种吃亏上当的感觉。”前不久,湖南省岳阳市读者张女士在超市买了一袋软糖,拆袋后发现,别看外包装挺大,里面的软糖却并没有多少。“就那么几颗糖,分别用小袋子装起,再塞进大包装。从外面看当然是鼓鼓一大包,可其体积都是被气体和包装材料撑起来的。”张女士说。
当前,不少食品开始使用独立小包装。初衷是大包装打开后,食品仍可以被方便地储存和携带。不过,这项设计在部分商家手中变了味。小商品大包装,简单商品复杂包装,引起不少消费者质疑:花钱到底是买商品还是买包装?
北京市读者宋女士也有相似经历。她在超市购买了一袋蓝莓果酱夹心饼干。“这个饼干我吃过,之前一打开就是长长的一排饼干。现在拆开包装袋,里面是塑料盒,盒子里是小包装,每个小包装里只有两块饼干。”宋女士说。
线下购物已是如此,网购更是容易“上当”。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网友杨先生最近给女朋友网购了几袋冻干榴莲,也受到过度包装的误导。“商品确实标了重量,但买时没多想,女朋友发来照片,一小捧果肉被分装在9个方盒子里。”杨先生说,“那包装鼓鼓的,有烧水壶那么大,谁能想到果肉只有那么一点?”
适度的商品包装可以保障商品在贮存、运输中的安全,还可以促进商品销售。但是片面强调促销功能,就可能导致过度包装。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韩雪山认为,一些商家有意借助精美包装提升商品附加值,远远超出了包装的基本功能。湖南省广告协会副会长罗洪程表示,从营销角度而言,包装具有商品价值表述的功能,能够吸引商品的目标群体。大包装或精包装可以突出商品价值,但商品本身也应表里一致,不然就可能让消费者产生“上当”的感觉。
对此,有读者在来信中表示,“过度包装,不仅不实惠,而且不环保,造成资源浪费。许多食品包装都是塑料制品,过度包装会加重垃圾处理工作压力。”
为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相关部门陆续制定出台了多项国家标准,如《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明确,应合理简化包装结构及功能,不宜采用繁琐的形式或复杂的结构,尽量避免包装层数过多、空隙率过大。市场监管总局也公布了一批商品过度包装执法典型案例,涉及食品、保健品以及化妆品领域,曝光了多款包装空隙率不合格、过度包装的商品。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过度包装的问题依然存在,还需久久为功、持续整治。
中秋佳节将至,月饼市场逐步畅旺,过度包装问题再度引起热议。8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正式实施。修改单提出:粮食及其加工品、月饼及粽子包装层数不应超过三层;生产组织应采取措施,控制除直接与内装物接触的包装之外所有包装的成本不超过产品销售价格的20%;月饼和粽子的包装不应使用贵金属和红木材料等。
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这是企业必须执行的“刚性指南”。有专家表示,借着新的国家标准,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查处,尽快为过度包装商品“瘦身”。
罗洪程说,“商家要对市场有正确的认识,礼品需要包装,但大家更希望日常消费品一分钱一分货。对于过度包装的商品,消费者最终会选择‘用脚投票’。”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消费者,尽量购买和选用资源节约型产品;走亲访友时,自觉选择简单适度包装的产品。
(张健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2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