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高以翔心源性猝死、东单路口因为两位医护人员联手用AED(体外除颤仪)救下一位心脏病的老人而赢得了“全宇宙最安全路口”的称号……这一正一反两个热点事件让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到“院前急救”。这次两会,这个话题也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不少代表、委员结合自己的调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为急救行业画像:
压力大 自救知识普及率低
在采访中,一位列席本次人代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现身说法,她是某基层急救站点的一位跟车医生,已从业10年。她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节奏:“只要有单子就要出车。我们经常是吃着饭,来了单子放下筷子就出车了。如今正值冬季,病人发病率高,工作压力更大了。”在社会认同感方面,她坦言,经常会遇见患者不理解的情况,挨骂甚至挨打。院前急救人才短缺,她希望能够有所改善,留住人才。
来自医药卫生界的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表示,目前全国范围内AED设备的配置太少,与一些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马长生委员的观点得到了市人大代表、“北京人不知道北京事儿”博主孟令悦的呼应,他列举了一组数字:自21世纪开始,美国、欧洲、日本、台湾、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已配置和推广使用AED,美国在不到10年时间安装超过100万台AED,超过317台/10万人,日本在不到10年时间安装超过40万台AED,达到235台/10万人。而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应急救护需求增多,也应该在公共场合大力安装AED设备。即使是在某些公众场合安装了设备,自救的知晓率普及率也是不容乐观的。
据孟令悦代表调查,首都机场3个航站楼共安装AED设备69台,大兴国际机场安装AED设备40台。但由于使用的都是英文缩写,也没有醒目的位置提示和位置引导,公众的知晓率是比较低的。所以在慌乱的情况下,很可能错过抢救的“黄金4分钟”。“在北京心源性疾病普遍高发背景下,设备少(AED配置还不足),不会救(缺乏应急救护知识)、不愿救(缺少相关法律保护)这三大现实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孟令悦代表表示。
为院前急救支招:
培训与标识都要重视
孟令悦代表建议,在立法层面颁布“城市建设AED急救设备布设强制性规范”,把AED优先投到特定地方,如校园、地铁、公交枢纽、机场、汽车站、行政服务中心等人口流动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再对游泳馆、健身场馆、户外体育活动基地、风景区游客中心、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进行AED的扩充,加快投放、精准投放;另外,建议北京依据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制定推广配备使用AED的实施细则,为推广配备使用AED提供保障。
来自妇联界别的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王以新还建议,要完善建设统一北京市卫生服务中心(站)引导标识标牌放置,做好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保障体系之一:包括各大重要街道、商业、事业、企业;各交通枢纽、街道胡同口等,人人皆知医疗设备准确位置,路人共同赢得为实施急救心肺复苏(CPR)抢出宝贵“黄金4分钟”。
有了设备,也要会使用。因此,来自九三学社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建议要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和AED设备使用的培训。“列车员、公交车售票员、地铁工作人员、飞机乘务员、安保人员、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如饭店、酒店、宾馆、健身场所、浴池)均应当接受心肺复苏技术和AED设备使用的培训,建议考核合格才允许上岗。”
来自教育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副区长吴彬委员呼吁,在增强院前急救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方面,应当提升院前急救人员整体的薪酬水平。改革职称晋升标准,增加中高级职称数量,建议正确引导社会群体深入了解急救行业的现状,为急救人员赢得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可和尊重度。
现场
委员当场教“按压” 给出两个“关键词”
昨日,来自医药卫生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杨跃进来到了设在政协会场的北京青年报·北京头条新闻直播间,给网友现场科普胸外按压技能。他强调:“患者心脏病突发之后如何做好‘自救’和‘他救’,是院前急救‘第一公里’的最重要环节。”
“患者自己应当知道怎么自救。当病人自己体会到心脏病突发严重,特别是两眼发黑,大汗淋漓,甚至感觉到‘自己可能不行了’,这时除了及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外,应当有规律地使劲咳嗽以自救,赢得等待急救车到来的时间。通过咳嗽,腹腔和胸腔的压力会大增,从而将高压传导到主动脉中,保证血液能传输到大脑,病人就不会晕倒,避免心脏骤停,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杨跃进说,这就是“自救”。
“胸外按压是‘他救’的最好办法。假设在现场发现有人突然倒地,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要赶紧拨打120或者999。但在救护车还没有来,又没拿到除颤器的情况下,就要开始‘他救’,即帮他做胸外按压,去赢得‘早期急救的一公里’的时间!”现场,北京青年报记者模拟成患者仰卧于地上,杨跃进在患者右侧跪地,“先赶紧拍拍他,如果患者呼之不应,颈动脉也没有搏动,又脸色煞白,浑身冷汗,就可以开始施救。”
“按哪里?很简单,找到双乳连线的中间点,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双手交叠,手臂保持垂直,用身体的力量使劲往下按,用力均匀,要有规律,不能间断,下压深度约5厘米,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一直到病人醒来或救护车来。”这种抢救方式为什么会有效?杨跃进解释:“如果心脏没有完全停下的话,使劲按压的时候,病人感到很疼,身体会反抗、会挣扎,使血压上升。通过按压,就能够第一时间恢复血压,血压上来了,保证了脑部供血,呼吸中枢就自动启动恢复呼吸了。”
如果按压过程中伤到肋骨怎么办?杨跃进回答,此时若有肋骨骨折,多是肋软骨骨折,不会伤到肺。他直率地说:“此时恢复生命最重要,其他均是次要的。请记住,你是在救他的命,不是在伤害他,不然就失去了急救最早一公里的最佳时机,那样抢救成功的机会就很小了。”
杨跃进再次强调:“这院前急救最早的一公里,要记住两个关键词,‘自救咳嗽’和‘他救按压’,从而充分利用那最宝贵的五到十分钟。”(记者 蒋若静 林艳 武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