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等5部门日前出台的《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提出,2019年至2020年在北京等10个城市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并鼓励非试点省份和城市进行试点。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北京市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实施方案》,提出今明两年在朝阳区、海淀区、昌平区、大兴区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工作。(8月6日《新京报》)
以前,医生开诊所受到城市医疗机构整体规划的限制,即使各项条件都已具备,也要向行政机构提出申请,且审批未必能通过。如今,审批制变成报备制,这就意味着在试点区域内,只要达到基本条件,开不开诊所或到哪开诊所,医生可以自由决定,只需要到行政部门报备即可。
然而,“给政策”只是医生大胆尝试最基本的条件。即使有了优惠政策,医生并不一定愿意和敢于开诊所;即使有人开了,接下来也可能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新政试点期间,政府应帮助更多医生取得成功。
首先,对于诊所虽然不再进行规划限制,但这方面的引导必不可少。倘若一个街区内诊所密集且同质化,这些诊所很可能难以为继。政府应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医生勾画出可能的发展前景,再将决定权交给医生,方能提高开办诊所的成功率。
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和面临的难题还有很多。比如,在职医生开诊所时,医生如何处理诊所与医院的关系?时间上如何分配?医院会不会反对?职称评审和职位晋升会不会受影响?在医院坐诊,把病人往诊所里引导,会不会受到惩罚?这些疑问得不到解答,医生开办诊所的后顾之忧就难以消除。
放开医生开诊所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该怎么走,显然更加重要。放开不是放手,而是要牵手,用更细致的引导和更周全的服务,来取代以前的审批与管理。试点虽然是一次探索,但不应是每个人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而是要从宏观层面及时发现共性问题,然后再迅速制定对策,促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这样看来,放开医生开诊所,不仅是对医生的胆识与能力的一种考验,也是对相关部门应变处置和完善政策能力的一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