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看病贵,看病难更让患者苦恼。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医改推出了分级诊疗模式,而如何落实分级诊疗,让基层医疗机构更好的发挥作用,医联体将起到更关键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曾表示,要以强基层为重点,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多措并举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财力物力投向基层、优惠政策倾斜基层,促进基层“软件”和“硬件”双提升。深化医教协同,制定实施卫生人才培育培训规划,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做实做好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如今,这些措施在基层已经展开尝试。
专家如何下沉到社区
“我们构建了三下沉为基础,信息化为桥梁的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将医改分级就诊落到实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在27日国家卫计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三下沉”包括专家要下沉、学科要下沉、管理要下沉。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其医院和四个社区医院的人财物都由首钢医院管理。在现在这种分级就诊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发挥着非常好的作用,是非常典型的紧密型医联体的模式。
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
顾晋表示,现在的分级就诊最大的问题是社区老百姓希望看到专家,因为社区医院是首钢医院直接管理的,所以首钢医院的模式可以把比如呼吸、心血管、内分泌、口腔科、中医科等这些常见病的专家下沉到社区。“让社区能够看到专家,能够看到病人想看到的这些专家,这样病人流向社区的积极性就比较高。”
顾晋建议,未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在人才方面应该参照在云南省的经验,乡村医生采取县招乡用的模式,社区医生的编制和整个的身份是县医院的,但可以到乡里工作。让社区的医生有上级医院、三级医院的编制和身份,这样来保证社区医生的稳定和服务的高质量的服务。
家庭医生不等同于上门服务
“我国5亿人有家庭医生”引发了不少争议。事实上,家庭医生并不等同于上门服务的私人医生。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解释,家庭医生不等同于上门服务。
吴浩所工作的辖区有9万多人口,是一个老年化社区。
吴浩介绍,“我们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社工、家庭保健员共同组成服务团队,丰台区政府为了开展这项服务每年提供800万购买上门服务。相当于每上门一次服务我们的政府给全科医生补贴100元绩效工资。上门服务不是说对所有人都提供上门服务,而是针对签约的高龄人群,比如说75岁以上或失能等特殊的有困难的人群,这样确保上门服务的需求能够在人力范围之内能够满足。我们去年上门服务的患者是1393人次。”
吴浩表示,他们2017年门诊量达到42万人次,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共才有151个人,而42万人次不包括公共卫生预防接种等等门诊量,人均门诊量超过三甲医院平均水平。
但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性的使用了信息技术电子化签约,通过定向的分诊、预约就诊,使医患之间形成连续固定的服务关系。
“通过这种模式固定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了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医护绑定的管理团队,全科医生的服务实际上是以团队服务为标志的服务模式,它要有一个分工,我们在这里每个团队由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组成,负责为800到1000名签约的慢病患者实施连续的健康的管理服务。医生负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还有个性化的指导。护士协助医生做好随访、评估和健康教育。”吴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