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更好地预防胸部肿瘤?手术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晚期了就等于无药可救吗?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日前举办的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上,专家对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解析。
近年来,北京胸科医院提出并推进胸部肿瘤诊疗“体系化”建设,带给胸部肿瘤患者更多希望和曙光。胸部肿瘤进一步向“慢病”靠拢。
诊疗“体系化”建设效果彰显
“之前的肿瘤治疗各个学科很少形成合力,一般是能手术的去外科,不能手术的去内科。这当中可能存在很多信息差,让治疗存在事倍功半的现象。我们现在要打破这个界限,集中各学科力量,建起一个治疗体系,从医院的角度关注每一位患者,用全体专家的力量服务每一位患者。”北京胸科医院肿瘤内科专家张同梅表示,在中国,肺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排在第一,应该让更多人重视肺癌,让患者有更多的选择方案。
在北京胸科医院,肺癌诊疗“体系化”建设一直是重要的发展理念,它指的是通过医院多学科的协同,对患者进行多角度、精准化治疗,提升大众对肿瘤的关注认知,降低肺癌发生率,提升肺癌早筛率,延长生命周期。
对此,该院一方面发动专家进入科普领域,向大众传播肿瘤防治常识;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专科特点,在北京市率先建立了肺内结节、早筛早诊、靶向治疗耐药、罕见靶点、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特殊门诊;同时,引入心脏、呼吸、重症、消化等学科为胸部疑难复杂患者治疗保驾护航。
据胸外科专家刘志东介绍,让多学科一起出谋划策,解决了很多手术禁忌区域的痛点,让之前很多无法手术的患者得到了手术机会,同时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基于此,北京胸科医院的胸外科不仅能够完成肺结节的微创手术,还在纵隔大肿瘤、隆突再造成型、腔静脉置换等复杂的大手术上游刃有余。“我们的四级手术占比达到61.2%,微创手术占比达到58.8%,在北京市属医院中排名第一,这些都得益于医院的肺癌诊疗‘体系化’建设。”刘志东说。
“‘体系化’建设还表现在晚期患者治疗方案的多元化上。”肿瘤内科专家胡瑛说,“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免疫这些治疗方式怎么能更好地组合,非常重要。靶向耐药了并不代表药物就此失效,我们可以通过化疗、放疗的组合来寻求再用靶向药的机会;局部立体化放疗可以为中晚期患者增加手术机会;有些中晚期患者用外科与内科的联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些都是肺癌诊疗‘体系化’建设取得的结果,通过多学科讨论及协作,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专病医联体提升早癌发现率
早筛早诊早治是癌症防治的重要环节,如何能够更早地发现,除了通过科普提升社会大众意识外,北京胸科医院给出的答案是: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基层医生,提升他们的水平,织起一张筛查网。在北京市通州区卫健委的支持下,由北京胸科医院组织的“肺癌专病医联体”在2021年4月应运而生。
如今两年过去了,包括19家社区服务中心和3家二级医院在内的22家医联体单位,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早癌发现的生力军,共同建立起了肺癌早筛早诊早治、规范诊疗以及康复、随访、长期管理为一体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肺癌一体化管理平台,肺癌防控的关口也得到了前移。
两年里,北京胸科医院开展了10多场培训,3个肿瘤科室精准对接5个社区,再加上建立起网络远程会诊平台、影像共享平台,实现了人员、技术“双下沉”,提升了基层医生肿瘤早诊水平,让更多肺癌患者能及早被发现。
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强化了分级诊疗,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少花钱、长生存,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