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技术助听障人士重获新“声”

这些技术助听障人士重获新“声”

3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听力报告》。该报告显示,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到2050年,预计四分之一的人有听力问题,近25亿人将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至少7亿人将需要康复服务。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为“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病毒感染、先天性结构畸形、药物引发副作用、老年功能衰退……这些因素导致的听力障碍甚至是耳聋,将会让人们深陷“无声的痛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付勇表示,对于听力障碍的防治,除了日常生活中应当保持健康的用耳习惯外,相关筛查预防和诊断治疗技术手段,需要覆盖到更多耳病防治的死角。

近年来,随着助听设备和早筛技术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听力障碍人士得以重获新“声”。

听力损失可通过手术和技术弥补

3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听力报告》。该报告显示,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到2050年,预计四分之一的人有听力问题,近25亿人将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至少7亿人将需要康复服务。近80%的听力受损者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大多数听力受损者无法获得干预治疗。

付勇解释,声音传导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空气传导,另外一种是通过颅骨传导,在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的振动又会带动鼓膜内侧三个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的震动。听骨链再将声波的机械能量传导到内耳的淋巴液中,引起内耳耳蜗中的内淋巴液的震动。内淋巴液的震动就会带动着耳蜗蜗轴上的基底膜的振动,基底膜的振动将声波振动的机械能量转化为电信号,经过螺旋神经节的神经,传导到听神经,最终传导到大脑听觉皮层,形成听觉。这是声音的正常空气传导途径。而慢性中耳炎造成听力障碍的原因除了鼓膜穿孔外,多伴有听小骨的破坏和缺失。对多数存在不同程度听力障碍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可以进行人工听骨植入手术。

听骨植入手术主要针对慢性中耳炎或者其他传导性听力损失的患者。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耳内镜微创手术逐渐兴起,凭借其术野清楚、创口微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人工听骨植入手术解锁了新的操作方式。

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主要用于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这些患者是因为耳蜗毛细胞功能受损,致使感应神经转换环节出错,而人工耳蜗不依赖内耳残存的毛细胞,可以直接获取声音,编码后将其转变为电信号传给螺旋神经元细胞,通过四级神经元的传递,使大脑皮层产生听觉。“如今这种编码技术还在不断进步,希望能产生更准确自然的声音。”付勇介绍。

“在我国,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已经使数以万计的双侧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重新获得听力,恢复交流能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杨蓓蓓表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新技术使先天性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儿避免了因聋而致哑,使他们能同正常听力儿童一样上学接受教育甚至就业。

“眼睛近视,患者可佩戴眼镜或进行眼部手术,但没有特效药。同为感觉器官的耳朵也是如此。听力损失患者经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改善不明显时,需要验配助听器来补偿听力。”杨蓓蓓介绍。

如今,在智能降噪、无线蓝牙传输等技术的加持下,助听器除了形制更加小巧隐蔽外,佩戴方式及音质呈现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优化。

各种手段筛出潜在听力障碍患者

要实现“人人享有听力健康”,除了要对已知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治疗外,筛查潜在的听力障碍患者也必不可少。

据统计,耳聋患者中大约有60%的人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在正常人群中也存在较高的基因突变致聋的现象。聋病的基因检测是目前最有效的病因学分析方法之一,能为耳聋的治疗、预防和预后作出指导。

2002年,原卫生部与中国残联共同颁布了《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计划通过基因检测、染色体诊断等技术方式,降低包括遗传性耳聋等出生缺陷并预防包括药物性耳聋等新生儿残疾。

2009年9月,由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合作研发的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被批准应用。截至2018年底,全国320多万新生儿接受了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获得了耳聋风险评估和指导。

此外,对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婴幼儿而言,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筛查以及对儿童听力及言语发育进行观察,也是早期发现其听力损失的重要手段。

付勇介绍:“先天性听力损失,在我国新生儿中发病率约占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左右。外耳、中耳、内耳结构及听神经的损伤,听觉中枢的病变都可以导致听力损失。”

2004年,原卫生部颁发《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又几经更新,使全国各地加快了对青少年儿童听力筛查工作的普及。

据介绍,目前国内使用的听力筛查仪器,主要借助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进行听力筛查。耳声发射是声波传入内耳的逆过程,声能发源于耳蜗,经听骨及鼓室的传播而进入外耳道,可经敏感的传声器检出,其发生与外毛细胞的正常功能有关。

“传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可在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内,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下,进行客观、快速和无创的检查。”付勇说。

新的听力补偿措施研究正在进行

2020年6月,美国博德研究所刘如谦团队联合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单碱基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鼠内耳中成功修正了导致耳聋的一种基因错误,让小鼠恢复部分听力。

这一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修复隐性致病突变的首个成功例子让研究人员相信,该方法经过完善后,将有可能帮助提高耳聋患者的听力。事实上,科学界一直在探索有别于现有听力补偿措施的治疗手段。

早在200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就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全国性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他们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GJB2、SLC26A4和线粒体基因是导致我国遗传性耳聋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在我国正常人群中的总携带率达5%—6%,分别与先天性耳聋、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的临床发病密切相关。

此外,“通过将干细胞发育诱导成耳蜗的毛细胞或者螺旋神经元细胞等研究,已在动物试验中重建出一些突触连接神经,并让动物恢复了部分听力,但暂未进入人体实验阶段。”付勇说。

他认为,目前开展相关的人体实验还有一定限制和难度。但随着更多耳聋致病机制的发现和治疗技术的完善,在与听力障碍和耳聋的较量中,人类将拥有更多主动权。

相关链接

查明基因缺陷 减少药物致聋

很多人认为,只有父母是听障人士才会生育聋儿。但临床数据显示,90%的聋儿其父母的听力是正常的。然而100个听力正常的人中,就有6个人存在耳聋基因缺陷。如果同一类型的耳聋基因缺陷者结为夫妇,他们生育聋儿的几率就会远远高于普通人。

研究表明,在所有致聋原因中基因缺陷是导致聋儿出生的主要原因,比例近60%。在大量迟发性听力下降患者中,对耳部压力极其敏感的迟发性耳聋即人们俗称的一巴掌聋以及药物聋,在传统新生儿听力筛查中不能够被筛查出来。但这样的患者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会由于外部致聋环境或使用了类似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而对听力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更可怕的是,药物性耳聋是母系遗传的,也就是说如果妈妈携带药物耳聋基因突变,她的孩子无论男女都会因为使用这类药物致聋。

通过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携带缺陷基因。婴儿出生后通过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可以对其在最佳的干预期进行干预,也能让医生避开禁忌药物,降低孩子致聋几率。

上一篇:研究揭示新冠病毒与人体结合能力强于SARS
下一篇:纳米金拉曼探针:为肿瘤手术绘出精细施工图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王友清:为糖尿病患者装上“智能胰脏”

186

新华社青岛3月3日电 题:王友清:为糖尿病患者装上“智能胰脏”新华社记者张旭东刚刚过去的寒假,山东科技大学教授王友清几乎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他想早日让糖尿病患者用上“智能胰脏”。他研制的“智能胰脏”能根据患者血糖动态变化,实时调节胰岛素注射速度。王友清并不是医学专业出身,他本科是在山东大学读的数学专

我国听障儿童抢救性康复成效显著

1574

今天(3月3日),是第22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据统计,我国听力残疾儿童每年新增约2万人,尽早进行抢救性康复将极大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2020年各地残联为4万多听障儿童实施了人工耳蜗手术和术后康复训练。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听力障碍儿童小锘正在接受康复训练。3岁9

来自北京的他,让日本患者了解中国针灸的了不起

1532

让日本患者了解中国针灸的了不起报 纸杂 志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2日 星期二 作者:本报记者 张冠楠《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2日 12版)【中国人在海外】“太不可思议了,我的味觉回来了!”一位刚刚从“精诚堂”治疗完的患者对记者如是说。这是一名在日本医院检查了多次、吃了多种药,却始终没

强化医疗隐私保护,让患者免于“裸奔之忧”

116

强化医疗隐私保护,让患者免于“裸奔之忧”■ 来论据报道,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民进中央将提交提案,建议加强患者医疗数据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提案称,应加强访问者的权限控制和访问后的行为追溯,对访问行为实行实时监控,确保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并研究制定医疗数据安全相关条例,保障数据全生命周

卵巢癌新药纳入医保 专家:患者月均自付费用低至两三千元

1255

中新网广州3月1日电 (蔡敏婕)作为“妇癌之王”,卵巢癌死亡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也是妇科生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主任姚书忠近日表示,近年来,在卵巢癌领域,随着PARP抑制剂的问世和临床应用,维持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标准治疗手段备受关注,并形成了“手术+化疗+维持治疗

浙江有关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调研出炉 聚焦罕见病患者困境

633

中新网杭州3月1日电(张煜欢 黄龄亿)由浙江省长三角健康科技服务交流中心主办的“为罕而聚,助罕更强,与罕共傲”暨2021年浙江省罕见病连接患者健康与社会保障政策交流会日前在杭州举行。活动发布《浙江省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生存状况及疾病负担调研报告》(下称《报告》),重点关注浙江省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的

四川首例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悬浮人工心脏患者顺利出院

四川首例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悬浮人工心脏患者顺利出院

1421

中新网成都2月22日电 (记者 王鹏)22日下午,四川首例安装纯国产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火箭心”)的患者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出院。据了解,该患者为30岁男性,2019年4月因严重的心力衰竭来到华西医院心脏内科治疗。由于药物抗心衰治疗效果不佳,在日常生活中,该患者轻微活动一下便胸闷气短、

国家药监局:感冒患者慎用六味地黄制剂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81

人民网北京2月18日电 (董童)18日,国家药监局于官网发布《关于修订六味地黄制剂说明书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提出,根据药品不良反应评估结果,为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六味地黄制剂(包括丸剂、胶囊剂、片剂、合剂、煎膏剂、颗粒剂)说明书【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项

身体出现这几种状况是肝病的信号,比算命还准
日常养生

身体出现这几种状况是肝病的信号,比算命还准

1223

由于现在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饮食习惯,患上脂肪肝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常见。生活中很多人患上脂肪肝还不知道的,只有在体检时才忽然被告知。这是因为脂肪肝是一种隐藏得比较好的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通常都是感觉到不舒服时才去检查的。然而到这个时候检查出来基本上都是肝硬化了,甚至是肝癌。虽然肝病

这些食物是幽门螺杆菌的天敌,平时常吃有好处
日常养生

这些食物是幽门螺杆菌的天敌,平时常吃有好处

1119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活动在胃里的细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很高,经常共用餐具、在外就餐等就很容易染上幽门螺杆菌。所以吃饭的时候餐具要注意消毒,尽量少吃外面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吃一些食物来预防。大蒜和洋葱如果想要预防或者是治疗幽门螺杆菌,那么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一点儿大蒜或者是洋葱,这两种蔬菜都可以在一

四季养生

春夏交替 超养生的饮食原则

974

马上就进入五月份了,气候变化多端,天气翻脸比翻书还快,今天艳阳高照,明天就可能寒冷多雨。春夏交替之际,疾病也随之而来,所以在这样的时期,我们的饮食也要相应的调整,那么,春夏之交该吃什么才养生呢?1、一日三餐的热能分配要合理一到假期,不少人喜欢睡懒觉,一觉醒来九、十点,早餐自然也就吃不上了,直接等着中

日常养生

根据自学太极的方法 好几个关键点得留意

1517

最先,查看相关书本,了解一下太极拳健身运动的特性和基本常识,选择自己喜爱的拳种新项目。一般状况是先学拳,打好基础后再学剑。我自己便是先学两个拳,一年后才刚开始学剑。次之,学拳得话要依据你的年纪和身体素质挑选一个拳种。年青人能够学程氏的,成年人练陈氏好一点,小六我是练陈氏的,七十岁之上老年人练孙氏比较

“三正规,放心美——2019医美信赖先锋行动”启动
健康新闻

“三正规,放心美——2019医美信赖先锋行动”启动

1873

人民网北京9月12日电 随着医美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医美市场已进入千亿级规模。医美行业不仅是一个民生行业,是健康中国的重要一环,也是新经济的典型代表。但目前,医美行业发展的“痛点”也非常凸出,医美领域存在水货假货、虚假信息泛滥、药品市场无序、行业自律缺乏等诸多问题,违法违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

'); })();